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国际中文教育助力中国大国形象国际化

来源:21英语教师网   时间:2024-02-26  浏览:

【摘 要】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海外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依托,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转折期、斗争期,亟需高位推动、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区别发展、错位发展、精准对焦、内外协同,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建构中国大国国际形象为目标,助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发展典范、中国大国形象根植世界。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中国形象 ;国际化


作为塑造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中国大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国际中文教育兼具学科和国家战略意义,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发挥优势、社会寄予厚望、国际充满期待,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转折期、斗争期,亟需高位推动、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区别发展、错位发展、精准对焦、内外协同,助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发展典范、中国大国形象根植世界。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政府工程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文世界化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始终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抓手之一,并形成了国家一体化格局下的区域化特色发展态势,推动了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培育了具有内生动力的发展生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地政府部门在人员选派、经验、信息、资源共享,资源合作开发,协同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世界运行能力、社会协作能力,为塑造中国大国国际形象,提供了机制保障。

着眼未来,中国政府机构和高校要进一步精细调研,加强世界重点区域中文教育规划,赋权赋能,加大投入,重点发展,打造成海外中文教育旗舰,集一切可集之源,聚一切可聚之力,用一切可用之机,全方位发力,通过推动一国一地中文教育发展,进而实现跨国别国际中文教育合作,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推动世界中文教育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

加强、完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造的关键途径,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国际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专业人才。2022 年,国际中文教育正式成为专业学位类别一级学科,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擘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贯通“四链”(价值观育人链、文化传承与传播链、课程育人链和实践育人链)和“四维”(系统思维、工程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具有深厚的中文和中华文化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卓越的综合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中文教学、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方面热情奉献、无私工作,身体力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化。

国际中文教育兼具“专业性”与“事业性”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结合度高、实用性强。但专业类别一级学科设立后,管理部门和高校自然会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纳入学校常规学科体系,采取同一管理体系和评估标准。从有利的一面讲,只要将国际中文教育与已有其他一级学科结合好,就可以借助这些学科的资源,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素养,更能应对国外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需求,也能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 ;从不利的一面讲,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也可能会逐步趋同化,从而逐渐弱化国际中文教育的战略性、实用性、国际性,尤其是国际中文教育事关中国国际形象,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若按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发展,则可能将这一伟大事业局限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专业”视野,久而久之,就会重新混淆国际中文教育与其他相似学科的关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发展思路。

国际中文教育是全民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主导的语言教育,首先需要中国全民认同、支持。从政府层面,中国教育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确立国际中文教育政治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生政治意识、国家意识 ;加强整体规划,提升高校国家战略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 ;加强融会贯通,以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促中外民心相通 ;要以语言搭桥,以故事为媒,将讲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中国故事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扩大世界讲中国故事的人群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中文学习者。从社会层面,要全民同心、融于日常,从娃娃抓起,全面提高国民民族语言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实现全民传播 ;要加强国民的语言安全意识,使人人形成语言战略认识,强化中文尊严感,直面语言国际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公平竞争中获取生源,提高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实效。

国际中文教育为世界提供中文服务

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世界提供中文服务,宗旨是 :凡是有学习中文的需要,我们都应想方设法满足。百年大变局下世界中文需求更加精细化、碎片化、差异化、个性化、年轻化,但仍以工具动机为主,中文学习将随着世界与中国交流目的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现在世界与中国的经贸交流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性,而中国各地也都把国际经贸合作作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华外籍人士就产生了学习中国方言的需求,进而带动所在国产生同样的需求。只要与中国合作的需求在,这种对中国方言学习的需求就在。拟与中国某一地区合作的外国商业团体、文化团体或个人,随时都可能提出专门学习某一地区方言的要求,比如上海话、天津话、广东话……面对未来世界中文学习需求的这种转变,我们要未雨绸缪,精准研究和准备,将方言和区域文化纳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提供精准语言服务,更准确落地。

国际中文教育亟需转型升级

语言文化事关国家安全,客观上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必定会遭遇所在国从政府到民间的猜忌与抵触。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性符号,发展阻力加剧,阻力范围加大,尤其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霸权心态强势走高,使世界各国中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进入升级转型关键期,亟需在动荡中调整结构和格局,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从平行发展转为重点发展、错位发展、按需供给、有偿发展、和谐发展。重点是要秉持文化平等原则,科学布局海外中文教育机构,投放中文教育资源 ;推动形成世界中文教育联盟,实现教师、教材的跨本土协同、合作,解决区域不平衡难题 ;国内外整体规划,区别化施策,差别化评估 ;持续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市场意识,增强应对风险的法律意识、抗压能力,确保成功转型,稳步升级。

数字技术重塑国际中文教育新业态

新时代世界中文学习者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Z 世代”成为主体,中文学习智慧化已成常态。他们选择学习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时化,需要 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和教学资源智能化,需要对自己的中文学习情况即时进行“教、学、评、测、研、改”一体化评价,随时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内容,满足自我期待。目前,中文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十分不匹配,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必须借助中国的数字技术优势,以中文为载体,以科技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凝聚国内外各界力量,依托信息技术,赋能中文教育,开发设计不同的中文教育技术系统,在教材、教法方面创新突破,加强与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交叉融合,形成“中文 + 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新百年世界语言国际传播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超越。

警惕外资垄断海外中文教育市场

目前,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或合作项目多被明确定位为非营利性,尚未实现从非营利性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营利性机构转变,教育资源主要依靠中国,基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没有形成自给自足的意识和能力,一旦缺乏中国支持就难以为继。这样不但不能从所在国汲取发展能量,而且难以全面融入、和谐融合,“外来”形象突出,增加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难度。正是看到了国际中文市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当前非营利定位导致的两难境地,外资开始进入海外中文教育市场并强势发展,未来一旦占据垄断地位,必将垄断海外中文数据,掌握市场分配权、标准主动权、走向主导权,反制中国决策和实施,甚至窃取中国机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鉴于此,中国教育机构要从国家安全角度加强国际中文教育风险防控,加强组织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力量,确立整体发展观,构筑全方位国际中文教育与国家安全屏障。

构造多语共生生态,加厚规避风险屏障

目前,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仍以中文为单一教学品种,未扩展成为多语种、全市场表象下的精品国际中文教育运行平台,未突出中文教育产品的多语言共生特性,客观上强化了中方主导色彩,成为外国人眼中“自我孤立”的教育机构,增加了融入困难,弱化了规避风险屏障。为了增加海外中文教育机构的生态安全性,加厚加宽安全屏障,未来应国内国外进一步加强协调协同,政府部门强化领导责任,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国际教育合作力度,依托海外华校,更加合理规划海外中文教育布局。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加强统筹统管,天下中文教育一盘棋,利益共享,中外共建中文为主、兼顾外语的语言教育资源数据库,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空中课堂”,共享精品中文教育资源。

构建国际中文师资“可持续服务”保障机制

海外中文师资和志愿者队伍目前多采取任期制,二年或四年,特殊情况再延期。因为待遇问题,很多国际中文专业教师并不愿意出国任教,派出单位只得从其他专业招聘中文教师。他们虽然工作认真,但专业不对口,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目前真正作为海外中文教育主力军、生力军的是大批志愿者,他们学有所长、年轻有热情,对国外任教充满向往,教学软件使用、语言交流能力也优秀,很好地承担了大量国际中文教学和管理工作,甚至不惧风险,成为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为中国大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这些志愿者(包括外派教师)回国后,如果没有再次被录取为专职中文教师,或自己主动选择到海外私立中文机构工作,就可能再也没机会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从而造成了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要避免这一点,就需建立稳定的国际中文师资保障机制,成立回国师资“安置办”,动态完善数据,及时指导、安排“预备役”师资“再服役”,确保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始终有专业队伍在维系、在发展、在壮大。

(作者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孙宜学)

链接:https://m.i21st.cn/elt/17850.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