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李俊:新中考正改变教育生态,家长的育儿经该变了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2-08-26  浏览:

上海的教育生态正悄然发生一些重要变化。盘点今年中考的招录数据可以发现,高分考生录取情况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变化,而一些传统名校的生源分布也有所改变。

假以时日,高中学校间差距势必会逐渐缩小,人们择校的热情有可能下降;而随着职业教育路径的认可度提高,围绕普职分流的焦虑也可能得到部分缓解。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的转型有可能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发生微妙变化。面对这些变化趋势,家长该怎么做?——编者

 ■李俊

每年的中考和高考都牵动着许多家庭的神经,今年更是引起比往年更多的社会关注。一方面,疫情带来诸多额外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过去若干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此前确定的高中阶段学校新的招生录取办法第一次落地实施,更是引起了诸多讨论。

伴随着分数线的公布,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生态正在悄然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相关问题值得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家长持续关注思考。

学校间差距逐渐缩小,择校的“马太效应”缩小

和往年相比,今年中考和高考一个共同的重要变化是,原来很少有毕业生进入顶尖高中/高校的那些学校正实现“逆袭”:中考方面,通过“名额分配到校”的招生规则,每所公办初中都有学生升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考方面,部分在所在区都并不知名的郊区学校也有毕业生考入全国顶尖高校,实现“突围”。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顶尖学校和普通学校在毕业生出口之间的差距变小了。

对许多人而言,这一变化或许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在一段时间里,各区之间在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可以说越来越大。这种差异既受到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学校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和部分学校挑选生源、掐尖录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生源质量对学校的升学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家长的选择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差异,“马太效应”逐渐彰显,学校之间的差距由此拉开。

在此背景下,不少家长为了让子女能够进入好学校,竞相购买学区房、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尽管这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沉重,趋势难以减缓,其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学校之间有差距,好学校是稀缺的。

当下的这一变化无疑对上述情况产生了冲击,好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即使目前看来学校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现有的招生规则下,结合其它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加上家长选择的变化,假以时日,学校之间的差距必然会逐渐变小。

在这样的趋势下,人们对于好学校的追求自然慢慢会调整,出于理性考量,会有更多家庭不再仅仅追逐少数拔尖学校,而是选择离家较近的学校,而随着生源情况的逐渐变化和教育资源投入的均衡化,这些学校也因此有可能逐渐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更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中本贯通专业分数最大涨幅77分,职业教育认可度变高

除了学校之间差距的缩小,今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另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现象在于,职业教育路径受欢迎的程度明显提高,尤其是中本贯通的路径。尽管今年中本贯通的最低投档分数线(520分)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多数专业的实际录取分数线多数都超过了600分,许多中本贯通专业的分数线比去年高出不少,涨幅最大的上升了77分,部分专业分数线超过了区属重点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相较于前述学校之间因政策变化所产生差距缩小,这一变化更多体现的是家长的选择,它清晰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般说来,达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足够勤奋并且学习方法合理,将来有很大可能进入不错的大学,但其中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却放弃了在过去看来理所应当的路径,选择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认可的职业教育的路径,这种变化对于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而言也多少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尽管目前尚缺少充分的研究,但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本贯通能够提供比较有把握的升入本科学校的机会;其次,学生对相关专业方向有认可度,可能喜欢相关专业,认为自己更加适合相应的应用型的专业及职业领域;第三,中考之前的教育竞争过于激烈,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构成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他们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那种竞争激烈、压力大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尽管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境,但伴随着更多的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加上升学路径的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就业前景的逐渐改善,职业教育正在变得更有吸引力,这很可能会反过来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缓解激烈的教育竞争和内卷,逐渐形成更加良性的教育生态。

激烈的升学竞争正降温,教育逐渐回归本质

综上,上海的教育生态无疑正在悄然发生重要变化,从中可能窥见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的基础存在客观差异,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很难兼顾所有区域和学校,而为了推动教育发展,并在教育质量上有所突破,教育资源客观上更多地只能向部分优质学校集中,这在客观上为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埋下伏笔。

由于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整个社会的教育竞争不断加剧,并由此引发更多教育焦虑、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及诸多不满情绪,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加和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有可能逐渐实现更加均衡的分配,教育质量有可能逐渐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当下教育生态的上述变化,代表着一种回归正常的趋势,它有可能为激烈的教育竞争降温,尤其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教育逐渐回归其本质。

由于过去激烈的升学竞争,许多人忽略了教育内在的方面——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以及伴随这个过程的更加综合的成长,甚至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成长。

伴随着学校间差距的缩小,人们择校的热情有可能下降;而随着职业教育路径的认可度提高,围绕普职分流的焦虑也可能得到部分的缓解。尤其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转型有可能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发生微妙变化。近年来,部分普通二本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则相对较好,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普通本科毕业生数量很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却更偏向于应用型的人才,在就业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可能更有优势。

时过境迁,随着教育生态和劳动力市场的悄然变化,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有可能逐渐超越对于分数的追逐,而更加关注教育内在的价值,更加在意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的,教育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让孩子取得怎样的成就,而是帮助其成长、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并在此过程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乐趣和尊严。

当然,教育生态的上述变化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对于普通高中而言,尤其是顶尖的重点中学而言,如何应对具有更多内在差异的学生群体,并通过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成绩;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巩固经过漫长的努力获得的社会认可,以高质量的教育将这种认可长期保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其它职业教育路径的认可和接受。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https://info.whb.cn/mobile/2022-08-26/15668/detail-66540.html?timeTemp=16615267203496878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