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余卓平: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1-10-26  浏览: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2.7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5%;机动车驾驶人4.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亿人。不少人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天花板。事实果真如此么?日前,由国际汽车联合会、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道路安全创新论坛暨智慧交通安全驾驶论坛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

  在本次论坛上,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余卓平教授作了题为《汽车智能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思考》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汽车产业远没有到天花板,还在高速发展中,目前美国人千人拥有近800辆汽车,欧洲千人拥有约600辆汽车;而中国目前千人拥有量为200辆汽车。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公布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的数据,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4000多万辆,高科技将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交通领域的科研人员认为道路安全的问题越来越严峻,道路的长度不够,中国的交通管理人员不足;但是如果我们来看看邻国日本的情况,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日本只是一个岛国,聚集了2亿人,人口密度很大,其道路交通状况比中国要差很多,而且日本是一个能源非常短缺的国家,然而日本的千人汽车拥有量接近600辆。”余卓平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克服困难,用技术去迎接这些挑战,使更多的中国人早日实现“汽车梦”。

  在余卓平看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非常有前瞻性。20年前,中国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时,全球都不认为这是未来方向。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全球50%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过去中国的汽车工业都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靠中国自己的创新驱动进行的,意义重大。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曾经说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余卓平说,中国的汽车人正在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理念。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引领和加速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智能汽车是万亿级的朝阳行业

  余卓平介绍说,全球的汽车技术经历了四次大变革,分别是机械时代、电子时代、新能源时代和智能网联时代。智能驾驶技术在操作时效性、精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相比人类驾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还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的热点。智能汽车是万亿级的朝阳行业,当前正值布局窗口期。2030年,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1970亿美元,2040年市场规模更将超过3000亿美元。余卓平认为,中国的市场需求会提前反应。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促进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及应用落地。

  余卓平说,很多人一提到智能化就想到无人驾驶。事实上,真正的汽车智能化能提高交通效率,提升交通的安全性,这是智能化的根本目的。

  在汽车诞生的100年中,它一直是一个机械产品。但是今天,我们认为汽车产业已经进入电子时代和新能源时代,汽车是一个机电产品,也是一个新能源产品。

汽车产业会走向“软件时代”

  余卓平认为,汽车产业还将会进入“软件时代”,未来的智能化软件将在汽车产业中变得非常重要。

  “智能网联时代,推动汽车变革的是一批IT人,他们用互联网技术武装起了汽车。首先他们给汽车装上了眼睛,这就是环境感知系统,而原来完全依靠人眼进行判断。其次,他们给汽车装上了大脑,把驾驶员的大脑安装在汽车上。过去,驾驶员不能打瞌睡的,一开小差就容易出事,现在驾驶员可以喘口气。” 余卓平说。

  目前,很多企业都推出了所谓的智能汽车产品,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特斯拉公司。在余卓平看来,特斯拉公司研发的智能汽车在全球最大的示范效应是告诉了市场,电动汽车的驾驶性能优于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但是特斯拉也引导了一个技术误区,那就是过度追求续航里程,希望充电一次可以跑1000公里的路程。其他很多厂商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用户们经常抱怨汽车充电时间特别长。实际上,用户们日常使用汽车,90%以上每天行驶里程在100公里以下,为了追求充一次电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得多背300公斤以上的包袱,这完全违背了汽车技术长期以来追求的轻量化理念,未来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

打造车、路、云一体的智能网联数字交通系统

  余卓平认为,目前智能汽车遭遇的最大难题是环境感知难的问题,其系统的感知很难覆盖全路况和全气候的交通环境。事实上,汽车的环境感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单车对整个交通流的影响也有限,要从车辆自身角度来完全实现交通的智能化是不太现实的。最终需要的解决方案是车、路、云一体的智能网联数字交通系统,通俗来说,未来天上要有一个数字交通云平台,道路将是数字化的道路,车辆是数字化的车辆。从技术角度看,就是车路协同,智能汽车看不到的东西,道路能感知到;而车路协同的通信问题可以由未来的5G系统去解决,交通流的决策在天上的云端。如果把数字车放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车辆精准定位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嘉定区是中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目前正在深度耕耘发展智能化。余卓平介绍说,目前同济大学正在嘉定探索建立车、路、云一体的智能网联数字交通系统样板,希望未来能实现一些全新的突破。

作者:吴苡婷

链接:http://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1852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