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陈强:高校学术评价改革须双管齐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1-08-17  浏览:

学术评价在高校学术治理中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在提升高校学术活动整体水平方面则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症状”,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学术进一步繁荣发展。

  高校学术评价改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2016年以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陆续出台,为高校学术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为高校学术评价划出了“红线”。但是,在高校层面的评价实践中,卓有成效并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建设性案例并不多见,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高校同时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重使命,学术活动自身又存在灵感瞬时、形式多样、路径不确定等特点,从而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可是,当前高校学术评价的理念和思路尚未摆脱原先的路径依赖,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有限,较难适应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目前,高校学术评价主要依靠文献计量、替代计量、代表作同行评议等手段,或者是几种手段的组合应用,组织的随意性、管理的碎片化、程序的简单化、标准的主观性等问题仍旧存在,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学术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同时推进高校内部及外部的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改革推进的思想、制度和文化障碍。高校学术评价改革必须要有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不仅要关注学术评价本身,还要关注与学术评价密切相关的人事制度、学科建设、科研组织与管理、资源配置、氛围营造和文化建设等前提和条件支撑,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应联动推进。同时,高校学术评价改革必须关注与学术生态相关的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的整体改善。譬如,科技计划体制对高校学术活动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在项目形成机制、过程管理、评审验收及成果公开制度等方面实施的改革,将对高校学术评价改革产生深刻影响。另外,在高校学术评价的外部支持系统建设中,引导和培育一批具有必要专业深度和良好社会信誉的社会评价机构,也可助推高校学术评价的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要加快条件和能力建设,解决学术评价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现阶段,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结构复杂、类型多样、工作量巨大等难题,需要不断加快相关的条件和能力建设,进一步丰富评价的资源、方法和手段,提升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着重体现在如下措施:

  第一,应加大评审专家库建设力度。高校学术评价的质量需要足够数量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俱佳的专家全身心投入才能保证。一方面,打破学校、机构、系统之间的界限,同时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学者资源,建立广泛的学术评价联盟,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匹配评价专家资源。另一方面,在评价实践中,组织方应不断积累并分析专家的评价数据,对其评价的特长、质量、偏好等作出综合判断,作为今后评价专家筛选和领域匹配的参考依据。

  第二,进一步丰富学术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从对象看,高校学术评价涉及人员和团队评价、成果评价、机构评价、项目评价等;从用途看,又分为师资选聘、人才引进、人员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管理和薪酬激励等;从周期看,分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等;从过程看,分为立项、中期、结项评价等;从影响范围看,分为学术影响力评价、决策影响力评价、社会影响力评价等;从预期价值看,又有一般探索性研究和“非共识项目”“冷门绝学”的区分。这些不同对象、用途和周期的学术评价,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推进的评价实践中,持续推进面向各类评价情境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的研发工作,不断丰富高校学术评价的“案例库”“策略集”和“工具箱”。

  第三,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最新发展成果,探索学术评价的思维、方法、手段和工具创新,在提升评价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评价中由主观臆断或道德失范引致的各种风险。2002年以来,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为遴选出的可能摘取诺贝尔奖的研究人员颁发“引文桂冠奖”,已成功预测54位诺贝尔奖得主,其经验对于高校学术评价具有借鉴和启示价值。科睿唯安借助技术手段,创新评价维度,对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平台中的科研论文及其引文进行扫描和分析,从施引文献量、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引用频次“百分位”、学科,以及国家和机构分析、专利对论文的引用等角度,系统研判研究成果的科学研究影响力。显然,技术进步为改善学术评价的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将其作为高校学术评价的重要支撑。

  高校学术评价的关键,在于体现“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的导向,不管是体制机制改革,还是条件和能力建设,都应该将其作为逻辑起点。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研究”(21ZDA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链接:http://ex.cssn.cn/zx/bwyc/202108/t20210817_5353749.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