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伍爱群: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关键一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政党能够做到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5-31  浏览:

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不断增强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政治三力”,并作了进一步的深入阐述。增强“政治三力”,首先是要学会从政治上看待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有几件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里程碑、转折点式的大事件,都堪称“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典范: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近代中国积弱积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无数仁人志士对救国之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可以说,各种主义、各样方案、各式制度都在这个大试验场上试验过了,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关于是否建党,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远未得到普及,力量还太薄弱,建党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陈独秀、李大钊却从政治上来看待和思考这个问题。从政治上说,阶级斗争是政党政治的基础,虽然中国已有国民党以及其他一些小党,但这些政党从性质上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而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日益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需要自己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还不多,但马克思主义本来就不是供少数人在书斋里研究的学问,而是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正因为从政治上看问题,陈独秀、李大钊才力排众议,坚定了建党的信心,也才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党史佳话。

第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不掌握自己的武装,革命不可能成功。但当时学习的仍然是俄国模式,以夺取中心城市为武装斗争的目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最初的计划也是攻占长沙。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之后,毛泽东不得不带领起义部队向湘赣边境处于“三不管”地带的井冈山地区撤退。幸运的是,毛泽东是个特别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政治家、革命家。向井冈山的转移,在毛泽东看来不仅仅是为起义部队寻一个暂时的安身之处。中国是农业社会,革命不依靠、不解放农民,从政治上说是万万行不通的。正因为从政治上看问题,最终才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才有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现在谈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大家熟知的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但实际上从政治上看,包括井冈山在内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终于有了经济基础,建立起红色政权,苏区可以自己发展经济、征税征粮,这就彻底结束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每花一分钱都要依赖共产国际经费支持,因而不得不受制于人、不得不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的局面。不得不说,在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的政治远见和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第三,长征中的北上南下之争。1935年6月,中央红军经过艰苦长征,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达维、懋功地区会师。但在下一步的行动路线上,毛泽东与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人产生了严重分歧。在张国焘看来,这还有什么好讨论的,理所当然应该南下呀,南下就是富庶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给养充足,才能养活部队、补充兵员。而北上呢?就进入了荒僻寒凉之地,要爬雪山、过草地,不仅路途极其艰险,关键是上哪里去弄粮食保障近10万的大军?因此,当时他提出的“到成都平原吃大米”的口号很是蛊惑了一大批红军指战员。但是,毛泽东却坚定不移地主张北上。他是从政治上看待和考虑这个问题,当时日本已经侵占华北,北上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北上是为了抗日,红军就师出有名,就能占据政治上的主动,就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蒋介石想要剿灭这样一支抗日武装,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必然会遭到全国进步力量的强烈反对。但是南下呢?侵略者在北方,红军不上前线却远离日军往大西南大后方躲避,全国人民怎么看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自然环境的艰苦可以克服,但失去民心就将陷党和红军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张国焘是只从眼前利益和暂时困难看问题,他率军南下后,红军完全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深入敌军重重围困中的一支“孤军”,部队折损大半,张国焘自己也不得不只身逃回延安。而毛泽东毅然率队单独北上,历尽千难万险,最终抵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起抗日救亡的中心。

第四,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捉蒋之后,立即致电在延安的中共中央,邀请中共参与事变处置。蒋介石被捉拿,对经历了近十年被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残酷围剿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那么,是杀蒋还是放蒋?中国共产党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层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这次事变,得出了蒋介石杀不得的结论。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国家大局、民族大义。当时的中国,最大的政治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还相当微弱,全国的红军,包括长征时留在南方的游击队,加起来也不到10万,不足以单方面担负起领导抗日的民族重任。杀一个蒋介石,国民党无非再换一个领袖,800万国民党军还在,内战仍将持续。日本侵略者必然会趁国共内战之机,加快侵华的步伐。正是从政治上看问题,中国共产党最终抛却两党恩怨,积极斡旋谈判,促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获释,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继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迎来崭新局面。

梳理中国共产党历史,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的经典案例,远不止这几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善于从政治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从创立伊始就把政治建设作为立党之本,历经百年仍能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政治理想。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要进一步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72344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