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甫一开播,即成现象级的作品,全民热议,尤为年轻人所钟爱。作为建党献礼剧,围绕《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及改弦易张的历程,全景式地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建党前史”。
剧中文化名流荟萃,既有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独立特行,迥异于流俗的革新派,亦有像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各如其面,恪守文人操守的保守派。新旧两派文化论争的历史影像殊为难得,前辈大师超逸绝尘的个性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学习宣传新思想的文化社团如红楼读书社、互助社、新民学会、觉悟社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旅京湖南各界研究会以及平民通讯社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厥功至伟。还有新生的期刊《甲寅》《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异军突起,学生及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全国各大城市桴鼓相应,导致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最终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全国纷纷成立,为风起云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了序幕。
本剧最为打动我的,乃是“职业革命家”的人生目标选择,以及他们“知行合一”,使理论付诸社会实践,以实践为检验理论是否合乎国情的处事准则。
剧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作为北大名师,每月领着300元左右的大洋,有温柔体贴、相濡以沫的妻子,聪明可爱的子女,按理说只要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个人生活就会特别富足美满。只要醉心于“名山事业”,专心治学,事业也会如日中天,成为学界泰斗。但是他们却抛妻别子,走出书斋,走出“舒适区”,去做“职业革命家”。李大钊被捕杀害,年仅38岁,而陈独秀五入囹圄,初心不改。他们舍生忘死探索民族的出路,为的什么?得到了什么?
如果说“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出自《共产党宣言》),那么像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些社会名流,他们可谓“有产阶级”,投身革命,失去的将是名誉、地位、财富和家庭,甚至生命。因为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路人和先驱者,他们披荆斩棘,难免不为荆棘所伤,他们搴纛前行,难免不为流弹击中。但他们义无反顾,只因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为列强瓜分豆剖,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民族到了要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他们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这些极富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大多生长在“有产阶级”家庭,他们却做了他们那个阶级的“逆子”和“贰臣”,如烈士何敬平所言,“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他们坚定地成了那个阶级的“革命者”和“掘墓人”。他们失去的是“小确幸”,最终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作为革命事业的肇基者,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他们绝不是只会“贩卖理论”的掮客。从欧美的民主革命、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坐言起行,进行了伟大的社会实验。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施存统、李汉俊、高君宇、何孟雄、邓中夏、澎湃、陈延年、李维汉等人均曾信仰过。影片中陈延年和陈乔年等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前辈的支持下,成了“互助社”,把他们从书本上学得的理论进行了实践,结果失败了,证明这种理论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他们进而认识到了社会改良是行不通的,因此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确认了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的救国之路,下决心与无政府主义彻底决裂。他们不为理论而理论,而是勇于探索,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大步走”。他们“以实践为理论旨归”的“开路精神”,令人敬仰,这种处事准则,于当下的社会改革亦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总之,《觉醒年代》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在民族危亡关头觉醒后,探索中国出路的曲折过程,集中展现了历史文化名流逸闻轶事和革命先辈的心灵史,既有反映“觉醒年代”五光十色的中国社会之广度,又有探讨中国社会出路的思想深度,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反映党史的艺术杰作。
(作者系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
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96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