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阮仪三:要作为居住地遗产社区发展,不要博物馆式的保护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5-24  浏览:

提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爱好者可以说出一长串名字:乌镇、西塘、周庄、同里、甪直、朱家角、黎里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标志性场景,令不少人对面貌相似的水乡古镇“傻傻分不清楚”。

而在遗产地管理者、专家眼中,江南水乡古镇是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中信息最丰富、最生动的江南文化载体,它们的保护和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23日在同里举行的“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上,各地遗产地管理者、专家、年轻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艺术家、本地公众等共话古镇保护与发展,形成一个更多角度、更多创新思维和实践案例分享的遗产公共领域。

【古镇保护,有成绩也有挑战】

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以《江南Style——水乡古镇的价值》为题,详细讲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特色,围绕古镇开展的保护工作以及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相关工作等展开论述。

阮仪三说,人是古镇保护工作的灵魂,江南城、镇、乡的完美格局构筑起了长三角独特的文化圈,人与水共生的生存智慧保障了地区的永续发展,吴地风韵延续了宋以来中国江南的艺术审美情趣。

在国内,江南古镇的保护工作启动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同里就开始致力于古镇保护,至今已有30多年。过去的30多年间,同里在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在中国古城镇保护发展中打造了一个示范。

但与此同时,江南水乡古镇的传承和保护,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说,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填埋河道以增建建筑、周边城镇发展影响古镇景观、保护管理经费普遍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度较低等问题。

此前,一项以江南水乡古镇的遗产保存情况、周边环境、法规及规划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旅游开发等多个指标为依据的定量研究显示,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保护状况尚可。其中,周庄、同里遗产保护要素状况较好,惠山环境保护状况较好,但古镇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周边建设项目的影响;乌镇、新场、黎里和同里在管理状况上指标靠前,但法定保护保障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要“活着的古镇”,不要博物馆式的保护】

面对江南水乡古镇发展和保护中面临的问题,阮仪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创新,要最严格地坚持对原真性的保护。他说,水乡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进行博物馆式的陈列保护;要激发原住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本地文化主动传承与发展;要继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水准;要以当代文化艺术的植入推动本地文化的发展。

以同里古镇为例,其最大特点是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居民住在古镇里,保存着古镇最传统的韵味。除了因水成镇、因水建房、人水共存的水乡古镇特色外,同里的文化沉淀也比较丰厚,拥有退思园、耕乐堂等十多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气息的私家园林。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原式原样地修缮、还原了传统建筑本来面貌,甚至在新建的一些牌坊、建筑中都能找到最传统的韵味,很好地做到了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这也展现出同里的工作人员在古镇保护工作中付出的努力。

目前,同里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成员之一。阮仪三说:“申遗要求古镇成员本身能够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能够代表时代文化精粹。”他说,历史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和结晶,同时还必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和范例,不仅是我们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艺术重要的模范和榜样。

除了论坛会议部分外,此次活动还同步进行了公共展览、驻地艺术作品、社区参与活动。有关人士表示,此次论坛既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同里在古镇保护上作出的努力,也是为了让中国更多的古镇、古村、古建筑得到更多关注和更好的保护。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7065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