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周文泳:加快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1-01-05  浏览: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科研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阶段,已进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型期。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进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全面认识科研质量的内涵

  科学研究是人类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思维现象等为对象,探索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活动。在科学研究发展历程中,逐渐开始出现专门的学术机构。现代科学产生之后,加速了专门学术机构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形成了科学的社会建制,进而形成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在内的学科体系。

  随着人类科学研究加速发展,科学研究质量问题日趋凸现,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质量是指科学建制、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固有特性满足科研价值主体要求的程度,表征了科学研究质量特性与价值主体要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研究质量特性包含科学建制、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三者的特性。首先,科学建制由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方式、物质支撑等要素构成,具有目的性、层次性、集成性、协同性、适应性等特性。其次,科研过程包括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科研产品形成和应用等过程,具有效率性、有效性、可重复性和适宜性等特性。再次,科研成果以科研论文、学术著作、报刊文章、研究报告等进行表达,通过学术期刊、出版读物、报刊、互联网和媒体等载体传播,具有创新性、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性。

  科研价值主体要求体现科研供方、科研需方和科研相关方的价值诉求。首先,科研供方是科研任务的承担方,包括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三个层次,三者价值诉求呈现出层次性并各有侧重。其次,科研需方也称科研顾客,是接受科研结果的个人或组织,包括科研资助方、科研委托方、科研用户等价值主体。因视角不同,不同科研需方会提出不同的科研价值诉求和科研要求。再次,科研相关方包括科研合作方、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中介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科研相关方的价值诉求存在差异并各有侧重,会提出科研供需双方在科研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特定要求。

  衡量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尺度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科研高质量发展,是关注科研的外延拓展、内涵深化和实质贡献的发展状态,是科研质量特性日益满足科研价值主体要求的发展状态,也是有利于促进科研事业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基层组织能力和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的科研发展状态。从宏观层面看,应从如下三个尺度衡量科学研究是否处于高质量发展状态。

  首先,是否有利于提升科研事业的国际竞争力。科学研究是旨在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知识生产活动。在国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率先取得从0到1或从1到N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是国家科研事业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也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是否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研事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事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弥补短板或缩短差距,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二是科研事业为国家提供科学知识的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领域科研需方和科研相关方的客观需求,并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先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再次,是否有利于增强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科研委托方资助和社会捐赠是我国科研机构的主要科研经费来源。公共财政经费来源于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所缴纳的税费收入。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持续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树立高质量科学研究理念,完善科研质量评价标准。一要善于发现各方共性要求,坚守科研质量底线。考察科研质量特性时,不同科研价值主体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客观认知和理解彼此价值诉求差异,善于发现各方共性要求。二要正确认识科研质量特性及相互联系。考察科研质量特性时,需要正确认识科学建制、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及科研质量特性的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坚持系统思维和联系观点,既有助于客观认识科研质量特性及其形成原因,也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科研质量问题。三要完善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科研成果质量评价,要坚持分类评价原则,客观评估科研成果的实质内涵和实际贡献。科研过程质量评价,要重点评价科研过程的有效性、可验证性和适宜性。科学建制质量评价,要重点评价不同科研价值主体之间价值诉求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其次,要完善科学建制,推动科研事业自立自强。一要树立家国情怀,崇尚科学精神。政府管理部门要遵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自发展规律,深化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和学科评价机制改革,营造符合科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社会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科研事业自立自强。科研机构要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和政绩观,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成果价值验证规律的科研评价激励制度和科研支撑体系,优化微观学术生态环境,引导科研人员潜心问道、为国效力。二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行为规范。政府管理部门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促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分类发展,打破制约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融合创新的制度壁垒,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三要坚持分类原则,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效率。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要强化保障性投入力度和后期补偿激励机制;前瞻性基础研究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催生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应用基础研究要整合政府和科研机构优势科研资源;应用研究为特定目的或用途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等,要整合科研机构和用户优势科研资源。

  再次,要坚持文化自信,加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现阶段,为顺应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既要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框架并不断充实其内涵,也要在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既要持续充实内涵,又要持续增强其在华人社会、“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二要加快规制设计。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要加强政策引导,坚持文化自信,增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主体意识,加快自主学术话语规则和制度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出台顺应科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学术话语规制的配套政策,促进我国学术话语内容从追随国际热点到服务国家建设事业的转型。三要加强汉语载体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汉语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平台的评价机制改革,营造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载体的公平竞争环境;持续加大相关资源要素投入力度,深化学术成果同行评议制度改革,吸引国内外学者优质稿件,打造一大批汉语精品学术期刊、汉语在线论文发布平台、汉语学术成果检索平台等学术成果交流和传播载体。

  (本文系上海市软科学重点项目“促进原创的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机制研究”(2069210220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1/t20210105_5241825.shtml?from=timeline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