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伍爱群: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新要求,这个示范区如何放大引领效应?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0-06-10  浏览:

6月5日,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举行。会议指出,要共同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编制实施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完善协作机制。要共同放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引领效应。编制实施一体化示范区和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谋划推进淀山湖世界级湖区、创新总部基地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

去年11月2日,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这个沪苏浙的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既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也能拉动投资、培育内需并增加就业机会,更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放大示范区引领效应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一、工业绿色化先行

长三角是我国的制造业基地,上海与苏锡常之间的产业联系密切,传统产业生态化工业当先行。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经济全领域、工业生产全过程、企业生产各环节,加强布局调整、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产品清洁化、轻量化、去毒物、低碳化,实现由“制造中心”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变。把实体经济作为重点,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气候友好型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推动产业集聚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产业集约的空间,其驱动力是靠近原料、靠近市场或靠近企业(即企业“扎堆”配套生产),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企业集群可以是自发的,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前店后厂”;也可以是规划建设的,如上海化工园、苏州工业园、中新产业园等。对一些圈了地、建了厂房却没有生产线的园区,迫切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重构绿色、循环、低碳制造业产业链,实现集约发展。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革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

三、美丽城乡发展

目前,长三角城镇化格局初步成型,应进一步在提升质量、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上下功夫,保护特色小镇。要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布局合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乡。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是命脉。长三角是“鱼米之乡”,民间也曾经有“苏湖熟天下足”一说。发展生态农业,须将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加以集成,推进“种养加”一体化,以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发展放心农业、智慧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探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质量和附加值。发展富碳农业,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加工后用于树木、粮食、茶叶、花卉、瓜果、蔬菜、中药材等的生长,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走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路。

五、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以“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为新契机,以更高标准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同心协力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长三角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路,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水、气、土壤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推动太湖等水体共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守护西溪、崇明、盐城滩涂等湿地,处理沿海产业布局与丹顶鹤栖息地等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利用生态环境好、负氧离子多等特点,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养老服务等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使绿色富民惠民,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57473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