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伍爱群 曹明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构建这个体系至关重要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0-05-01  浏览:


近年来,制造业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培养更多德艺兼备的“大国工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这既是对中国工业提出的谆谆教诲,也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制造强国的殷殷希望。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定制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工匠精神”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年度热门话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工匠精神,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代表着情怀、执着、坚守和责任。创新需要“工匠精神”。如果我们能全面构建一个拥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完整的“大国工匠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工匠的创新潜质,就可以实现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不仅是应时应景之需,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抓手——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大国工匠创新体系”?

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去实现工匠精神对质量提升的内生推动作用。学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阐释“工匠”的现实意义,形成人人崇尚、积极践行的文化自觉。同时,推进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机制与抓手,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提升“大国工匠”的社会地位。加大有效宣传,强化社会认知,引导学生懂得一技之长就可安身立命,彻底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给予职业学校更多的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专业可以选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逐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另外,建议提高我国优秀技术工人和蓝领的薪水和声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袁隆平、赵正义等作为“大国工匠”创新的标杆。

三是设立“大国工匠”创新基金,加大对“大国工匠”的扶持力度。“大国工匠”的技术突破投资回报期长,需要资本的长期投入,才能打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在现行的金融政策上给予倾斜,进一步发挥政府天使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阶段参股、跟投等引导域外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加大对“大国工匠”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的支持。另一方面,应鼓励市场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有益补充。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

(原文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4265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