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杨贵庆博士 ——创造21世纪的“和谐城”

来源:   时间:2005-04-14  浏览:

 ——上海2010年世博会规划设计理念与要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  杨贵庆博士

    世博会的规划设计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融入了各级领导、群众和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时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此次的规划设计方案将着力体现“和谐城”核心理念的三条线索和五大要点。
    核心理念的三条线索
    首先是“世博线”。世博会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将实现从“技术主义到理念主义”、从“远程猎奇到普天同庆”、从“技术展示到运行保障”等方面的历史性跨越。世博会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其次是“城市线”。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传统的农业城市和工业城市走到了尽头。不论是城市空间的概念、集聚的方式,还是人们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概念,以及对城市真正的理解等都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同时,城市与自然之间建立更为亲和的关系,不再是是对地球资源的掠夺而后排泄污染。
    第三是“上海线”。上海与真正的“世界城市”还差距太远!上海人要学会一个世界城市的市民应有的“平视”的眼光。另外,目前上海的城市意象是片断的。徐家汇、外滩南京路、陆家嘴、淮海路、“新天地”等城市公共空间都没有连接起来。要通过世博会把上海的城市意象连接成网络,从而形成上海城市景观特有的意象网络。

    “和谐城”规划设计五大要点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教授将世博园区总体规划布局总结为五大要点: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个多中心的概念。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拓展,原有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将不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要求。模块化与多中心为解决城市交通、城市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出路。比如世博会展区的交通问题,初步预计的日流量是80万人,在模块化的思路下,可以化整为零地解决问题。
    连接性
    时间上的连接:城市的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连接,是关于世博会会前、会中、会后使用等之间应存在一个理性的关系;公共空间系统的连接:世博会期间和之后,城市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等系统要与周边城市地区很好地连接,世博会之后,这一地区在上海城市整体空间中要具有自己的位置,要对上海城市的整体功能与空间进行辐射与拓展;浦江两岸的连接:跨江发展,将黄浦江作为城市中心的一条河流,世博会的规划必须考虑浦江两岸在功能、空间、视觉和景观上的连接,努力实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的浦江缝合。
    生态化
    对水的考虑:世博园区的进水系统、供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形态、景观和功能上都把它融在里面;对自然地形的塑造:把一些现在已经远离上海城市生活的自然景观元素再现于规划场地中,如缓坡、河流等等,同时结合考虑黄浦江的防汛要求;多种能源的节能方式:从原来的耗能到未来的采能,城市不再是一味地攫取自然界的能源,而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节能。
    标志性
    世博园区在城市肌理上应该具有识别性和独特性。世博园区在建筑形象、空间环境上应该具有吸引力,能够引导人们来这里集聚、使用、活动。世博会之后,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系能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此外,要留下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融入城市之中,与城市的旅游功能结合起来。
    整体性
    把城市土地整体利用、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理念融入规划中。如把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利用,每一层有一个主体的功能,形成一个弹性的支撑平台,它对今后设施的检测、维修、更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应秉承世博会“和谐城”的理念,实现“三大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世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历史性、关键性的转折。上海的世博会将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最辉煌和最令人难忘。

                              建筑时报2005-4-1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