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夏南凯教授谈同济大学世博规划方案的设计理念

来源:   时间:2004-12-01  浏览:
     在这次世博会方案国际竞赛中,以同济大学为主的联合体在40多个投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优秀方案之一,而且是国内参赛单位的唯一入选方案,获得广泛好评。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南凯教授,就同济大学参与此次世博规划设计的项目组织、规划亮点等话题作一深入了解。

  记者:与以往的规划项目相比,世博规划在项目组织上有哪些重大突破?

  夏南凯:我们参与世博规划,在项目组织上表现出了很明显的特点--组织上的多元合作态势,也就是说国际合作、国内合作和上海合作同时展开,其中,国际合作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加强我们的实力,我们选择与德国的ASP、日建合作,一起来参加世博项目设计,前者是上一届汉诺威世博会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后者是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国内,我们也请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单位参与进来,如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在大型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广泛合作,结合各方面的优势,强强互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实现理想的规划方案,是我们在这次规划中所得到的一条重要经验。

  记者:同济方案除了和谐城的大概念,是否还有其他创新思维?

  夏南凯:在同济世博方案里面,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我们分成了很多子系统,打破了原有规划的那种系统格局,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系统规划。这个系统规划完全是根据世博会和未来发展的一些要素来制定的。比如说,我们在系统规划里面,除了常规的交通规划之外,还组织了地下系统规划、生态和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

  记者:在交通规划中同济大学方案又有哪些创新理念?

  夏南凯: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说,除了完成相应的场内外必要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对人流做出了预测,对交通的特点做出了预测,立足在规划场馆的用地上解决交通问题,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很多交通方式手段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比如,日建公司提出了IP管理系统的概念,使人们在交通方便和不方便之间均衡分配人流和车流。IP管理系统从你买票进入世博会的那一刻起,它就确定了你什么时候要到,然后在买票的时候就已经均衡地分配了出入口的可能性,利用GPS定位系统来通知每一个进入世博会场的人选择一个最佳的入场方案。作为一套高效率的交通系统,IP系统还可以延伸到交通安全管理。在会场肯定会有突发事件,这个IP卡就会自动发出救援信息。然后通过周边的信息反馈系统,救援人员、救援车辆、设备及时到位。

  记者:除了交通规划,在系统规划中广受到注目的还有哪些亮点?

  夏南凯:交通规划以外,第二个比较大的亮点,就是生态景观系统,我们提出了从原来的工业城市进化到正生态城市的概念,这比零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城市更进一步,它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如:净水,已经受到轻度污染的水,经过城市系统循环处理,消除原有的污染;采能,采集自然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填补城市能源的空缺;增绿,不仅规划大片的直接绿地,还规划了大片的间接绿地。如楼层里面的屋顶绿地、底层绿化和竖向绿化,加起来可能比原有建筑占地的面积还要大;降温,世博是在上海高温季节举行的,为了解决高温问题,除了使用规划常用的绿化手段,在这次规划中还使用了喷雾手法。喷雾的降温功能达到10度左右。我们把黄浦江的水利用潮汐引进来,进行净化、沉淀等初步处理,达到能灌溉和降温的标准。然后进入城市中水系统,进一步地通过生化降解的办法,使原来比较浑浊的黄浦江水变得更加干净,变成可以喷雾的水。喷雾以后,一方面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一方面可以通过喷雾来给水分增氧,达到氧化的过程。

  我们采用正生态城市理念,在原来零排放的基础上,变成负排放;在原来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变成一个节能、采能、增能的过程。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技术,也是和谐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

  记者:在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上,同济规划是否有新的尝试?

  夏南凯:地下城市的概念是我们在系统规划中的第三大亮点。世博会期间,大量人流和物流在空间上集中,使得我们在不同高度上集成了不同的功能。纵向看,在城市的最底层是地铁系统,即地下快速交通系统。在-2~+4米之间,设置了市政管网系统。在+4~+7米之间是绿化层面,这个层面大部分是架空的,在它的底下有一些生态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城市的概念。

  记者:同济方案的创新思路层出不穷,方案中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新概念,您能介绍一下吗?

  夏南凯:其实,世博方案的亮点还很多,在城市设计、标志性建筑、主要场馆的设施方面都有很多的特色。比如我们提出来了“28根柱的概念,因为到2010年,世博会恰好举办28届。每一届世博会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结合缆车的设计,提出了这个概念。28根柱支撑14条(7对)的缆车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缆车系统。每一根柱既是缆车的支架,又是世博会的一个建筑。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天眼的概念,在28根柱之间通过管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空中的网络。网络是中空的,周边密封,形成一个虚拟的天空。通过这个光缆和管道,可以进行喷雾、喷水、发光,形成一个人工天幕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欢庆表演。

  记者:最后请你谈一下世博规划对同济产生的影响?

  夏南凯:世博规划对同济建筑城规学院和规划院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众所周知,建筑师、规划师在过去是以个人自主创业为主。但在这种大型项目的设计中,完全靠个人是达不到理想水平。因此我们这次最重要的就是把原来个别人的设计方法和理念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团队,这是同济方案亮点频出的真正原因。我们这次发挥了同济人才集中的优势,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个对我们未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

  在做世博规划的时候,除了请两家国外设计单位之外,我们规划院本身也有很多国外的专家,这次还邀请了众多国外专家帮我们搞咨询、做研究。通过这次的合作,可以说,我们正逐步向世界舞台进军建筑时报 

    作者:张林兵 时间:2004-11-3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