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用创新体制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青年报访万钢校长

来源:   时间:2004-10-26  浏览:

 
 

 

  本期对话人物: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对话

  关键词: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创新体制

  记者:“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同济大学在教改中首先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万钢:最近几年来,同济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在体系建设中,首先确立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因为这是建立健全创新体系的前提。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频繁,高校一些传统的学科如果不抓紧改造,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2001年,同济大学制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为重点,依托优势学科,拓展高新科技。全面推进以文理为基础,优先发展信息、材料和生物医学等新兴引领学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学科,重点鼓励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

  目前,同济大学的学科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等。在土木、建筑等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近年来又涌现出汽车、海洋、微电子、生命科学等新兴强势学科;海洋、桥梁、城市规划、轨道交通等学科的综合水平居于全国首位。

  记者:同济把创新体制作为改革重点,具体是从哪些方面逐步实施?

  万钢:我国高校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还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还在于目前高校已有的科技创新能力未能被充分挖掘和激发。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从政策上产生必要的“引”“逼”效应,才能有效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人才竞争力,进而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造条件。

  近年来,同济大学通过推行“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等举措,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在此基础上,2003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全面推开,设想在3至4年内逐步建立起适应高校特点、具有同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相关试点工作已于去年5月份正式启动。

  同时,为保障这一体系有效、公平推进,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以党政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由各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作为执行机构,由院士等组成的顾问组作为咨询和监督机构。此外,学校投入研究经费30万元,成立由各学科中青年教授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制定创新体系建设5年规划、3年行动计划和2003年试点方案及配套的系列相关政策。

  目前,同济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具体做法拟分3步走:2003年启动试点;2004年、2005年总结完善推广;2006年、2007年全校实施。具体工作围绕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和体制与机制3方面开展。

  记者:有了体制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济是如何着手的?

  万钢: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对3个方面的重视程度,即通识教育、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是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保证教改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校教务委员会,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流程》、《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教学涉及的内容细化为87个质量标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原则,不断反馈,持续改进。同时,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同步管理,以期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加强实践教学,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同济大学把“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目前已建成国家工科物理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教学基地以及外语、数学、土木、环境、电子信息、汽车、交通等学科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正在建设建筑、力学、机械等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挑战和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所进行的一种尝试。

  此外,我们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也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相补充。

  记者:同济大学一直强调重视本科教育,对今年的本科新生,学校教改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万钢:我们一直强调,本科教育是同济大学培养人才的立校之本。学校有关部门从上学期就开始制定了2004级本科生培养计划。在这个培养计划中,我们对课程体系结构作了调整,把全校各种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3大类。

  在2004级新生中,全面推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2004级新生的英语实现“分级教学”,整个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基本要求达到四级标准,学生应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读、听、说、写的技能。原则上根据2004级新生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分级教学”,除艺术、体育类学生外,计划50%的学生从大学英语三级开始学起,50%的学生从大学英语四级开始学起,学生在完成四级课程学习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开设的各类必修课中的选读课程。

  同济从今年开始降低转专业的“门槛”。预计大约50%的学生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申请。转专业原则上文、理、工各科之间不限制,由各学院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情况、要求转来的学生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来决定是否批准。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再一次选择专业,同时也将推动和促进各个学院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些举措的推出,将扩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权,拓宽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使本科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和社会适应性。

(摘自 〈中国青年报〉10月26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