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秦川:“献给学生的歌”润物细无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14-06-28  浏览:

  2014年6月27日19:00,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举行了“献给学生的歌•一份特殊的毕业礼”主题歌会。拿出节目单,一长串上海各高校的党政领导们赫然在目,如果不是有个演职人员的前缀,还以为正在召开上海高校书记、校长们的圆桌会议。
  笔者注意到,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精心组织的这场主题歌会,主要观众是上海各高校的毕业生代表们。在我看来,这一活动以创新的形式展现师者风范,在近距离的师生互动中祝福毕业生,献礼第30届教师节,非常有意义。
  艺术注重感性,而科学则崇尚理性,书记、校长们用音乐才艺祝福毕业季的学子,在艺术学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和今年新增国家艺术基金等一系列艺术领域重大举措推出的大背景下,这份特殊的毕业礼凸显了艺术在育人等方面的特殊价值。
  虽然早在数千年前,由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已将音乐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西方也有毕达哥拉斯将数与音的和谐作为认识世界本质的工具,但直至今日,不论是在科技手段相对发达的西方,还是在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内,音乐教育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仍然离不开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
  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高校乃至社会生活领域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性又制约着受教育者理性认识的参与,从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艺术在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处在从属的地位,“德智体美劳”成了艺术在教育中弱势地位的一种反映,而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教育决策者们的才艺展示在带给学子美的享受和活跃氛围的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了教师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论述中特别提到,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注重感性认知,在亲历亲为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而艺术美感中所蕴含的理性的逻辑揭秘也是增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艺术教育中不仅包含有1+1>2的能动作用,而且也有隐秘的环环相生的理性逻辑之美,可以说是人文与自然科学综合作用的有机融合。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那么,艺术教育则以隐性的方式为学生传递着一种逻辑训练方法,潜移默化也就使知识的传承成为“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笔者认为,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身体力行,从实践的行动到知识的教授都亲力亲为,可以让学生加深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毫无疑问,主题歌会上的书记和校长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对毕业生们而言,“献给学生的歌•一份特殊的毕业礼”,是离校前的“最后一课”。书记、校长们没有采用说教式、演讲式的传统方式,而是选择用艺术的行动模式向毕业生献礼,令人赞叹。书记、校长们在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他们在用自己的艺术行为和人文情怀去影响着学生,向他们传递着这样的导向,那就是:学生不能只顾书本上的学习,而更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一场特殊的毕业礼,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艺术教育之“美”的感性认知中,获得理性的逻辑之“美”。
  文/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秦川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4/06/28/655378.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