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社教育家公众号】汪品先院士:去掉条条框框,科技思维才会发散,人才就会不断涌现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公众号   时间:2025-07-20  浏览:

瑞金医院住院部楼下,同济大学刘志伟老师已等在那里,我们短暂的交流后,我随他走进了住院部,护士递过口罩示意我戴上。当我们走进汪品先院士的病房时,他正伏在电脑桌前修改文稿,见我们进来,他说笑着起身与我握了握手,我看到老先生身上还挂着胆液引流管。刘老师告诉我,前一天晚上汪先生还在发着高烧。看着他脸色蜡黄,身体也很消瘦,但精神状态却非常好,一点不像前一天刚做完插管手术的病人。

隔着病床,我坐在了先生的对面,他身侧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与地球科学有关,问询后得知,正是他周未准备在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上做报告的PPT。我问先生,您周未可以出去讲课吗?他笑得很豁达,“听医生的。能去一定要去,我现在要争分夺秒,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希望用我的思考,能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一些发展方向。”

年轻人不要满足于“集邮”,要争取当“侦探”

7月5日,汪品先如期参加了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并作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特邀报告。会上,汪品先就地球科学以人类尺度为中心和以自然规律尺度为中心的两种主张,作了分析和观点阐述。他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不应当理解为各门地球科学的叠加,而是要探索其圈层相互作用,整合其各种学科,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大家要突破固式思维,宜将目光放长远,超越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时空尺度,从地球过程运作的本质和地球演变本身的尺度来思考‘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汪品先谈道,“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拓宽视域,要走出地球表层系统的人类尺度,迎接天文科学、地球深部、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新进展进入地球科学,同时还需在大数据处理、超级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方面引进新技术和路径,从现象描述转入驱动机制探索,才能真正建立懂驱动机制、有预测功能的地球科学理论。

面向济济一堂的青年学子,汪品先语重心长地比喻:“我从1955年开始学地质,到现在整整70年,回顾人生70年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前一半做的是‘集邮’,后一半做的是‘侦探’,可惜我来不及‘破案’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破案’这个任务要落在你们身上了。”他希望在座的年轻人不要满足于‘集邮’,要争取当‘侦探’去破案,中国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有一批有志之士来做地球科学的侦探兵,中国就能够实现地球科学的突破。最后他饱含深情地祝愿大家,在建设“中国学派”、创立地球自身科学理论的长征道路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听完报告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黄恩清谈道,“今天的报告是先驱性、纲领性的,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来不断积累的成果。”他认为面向“地外、深地、生命”的升级版,就是汪院士曾多次提醒的,要站在更大的空间、更远的时间去开展研究。

汪品先的观点也积极影响着年轻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李嘉盈说:“汪先生勉励我们不要满足于集邮,要做地球科学的侦探兵,让我备受鼓舞。”并表示自己将会更坚定地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努力探寻深海颗粒有机碳沉降的深层机制。

要让一流的科学家去做科普

7月5日这场报告前不久,汪品先在《科学通报》线上发表了文章,题目就是“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地球春秋之一”。这篇加上文献40多页的论文像讲故事一样娓娓叙述,通俗易懂。汪品先告诉记者,如果还能给两三年时间,准备写4篇关于地球系统升级版新方向的文章,发表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地球春秋之一第一篇。在这4篇文章基础上,要写一本既有大量科学引文、又能够让大众看得懂的书这辈子最难的书,就是《地球春秋》

能够让大众看得懂,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把原本枯燥艰深的科学道理转化为有趣易懂的语言,对很多长期深入研究科学问题的科学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将专业论文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科普作品,需要兼具科学深度、人文温度与表达艺术。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院士,汪品先的科普实践给科研工作者带来很多启示,他讲科普语言风趣生动、好玩易懂,更是激发了学子们对未知的渴望。

“我做科普的起点是2011年,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海洋卷。我明白这本书的质量不在答案而在问题,如果问题提得不好,孩子们就没有兴趣。”在汪品先看来,会提问题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2020年,汪品先做了一件大事,用77天时间完成了科普著作《深海浅说》。这本书内容深入浅出,从深海基础知识到深海开发利用,在追溯历史中,反映国际科研前沿进展,揭示了深海科学发现的过程。这部科普著作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好书”,成为他科普事业新的标记。

2021年,85岁的汪品先又做出了一个让年轻人惊讶的决定:入驻B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账号5天涨粉27万,最高播放量超400万,迅速成为科普领域的“现象级UP主”。

为什么科学家要做科普?汪品先认为,科学和科普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给内行人看的,解决了什么问题;一面是给大众看的,传播了多少科学知识。好的科普其实是非常难的。科学和科普的语言,是两个话语体系,只有在研究比较深入的情况下,才能应用自如,表达得浅显易懂。“讲好科普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要想点燃学生的激情,首先要点燃自己的激情;二是技术,要与时俱进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图文并茂,声色结合,这样的课才精彩。”汪品先主持的国家基金委“南海深部过程”大计划做总结时,他自己带头示范,用《南海演义》这样的小说体讲述南海的地质变迁史。

“要让一流的科学家去做科普。科普如果讲不好,反而是一种误导。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科普,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善于研究的科学家不一定也善于表达。”科普的本质是推动文明的传承,在汪品先看来,科普是建立在科学探索基础上的,科学探索的道路没有止境,科研人员都是科研路上的行者。科学需要独立思考,要去掉那些条条框框,允许奇思妙想,思想开放自由,科技思维才会发散,人才就会不断涌现。

院士的科普实践让科学从云端走入人间烟火,更让我们了解了每个科学发现背后都有人类故事,每篇论文都能转化为知识传播,而这恰是汪品先所说“让所有人看懂”的真正意义。

科研创新需要亲身实践

2018年,当82岁的汪品先踏入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舱时,他感慨道,“这个机会我等了40年。”他在9天内连续3次下潜到南海1400余米的深海,成为国际深潜史上最高龄的科学家。正是这次深潜,他意外发现在西沙海区1000多米的深海底有一片深水珊瑚林,这是科学家在南海的首次发现。当他透过观察窗看到“珊瑚长得像竹林似的,而海绵、苔藓虫这些生物就像是草丛”的奇观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搞了几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岁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东西。”

这次深潜不仅是对科学的探索,更是汪品先对科研本质的追寻。面对一些学科带头人远离一线、只派学生去现场的现象,他曾直言:“我们搞地质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他强调海洋科研需要亲身实践,仅依赖理论学习或室内研究无法真正理解海洋的复杂性。在海洋科研中,尤其是深海科研,我国曾因缺乏实地考察而吃亏,汪品先认为需要通过下潜获取直接数据来增强国际话语权。这种理念贯穿其职业生涯,即使现在生病住院,仍每天坚持工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中国传统中留下的痕迹太深刻了,胡适先生批判过中国的士大夫都是宽衣大袖,缺乏动手能力。”汪品先谈道,作为科研人员,每位都要秉持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独立思考,第二要义是探索和动手实践。“科学进程再往前说,不光是动手,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未知,勇于尝试新事物,甘于为科学牺牲奉献,比如到冰天雪地的极地、到原始森林去探险,不断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拓荒,这才是科学家精神。”

汪品先的科学突破,始终伴随着对西方学术理论的反思。2019年基于团队对南海地质结构的长期研究,他提出“南海不是小大西洋”论断,突破了国际学术界对南海成因的传统认知。

当170万B站年轻粉丝用弹幕喊他“爷爷”时,这位经历过侵略战火的老人,将科普视作海洋强国的基石,在年轻人心中点燃了科学的星火,而这星火也将成为照亮深海永不熄灭的灯光。

在病房中,他进一步呼吁建立地球科学的“中国学派”,将学科从现象描述的“集邮”阶段推向探索规律的“侦探”阶段。他的价值远不止于填补了若干科学图谱上的空白,他的思考更是触及了人类文明与地球未来的宏大命题。

在汪品先身上,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真正科学家所抵达的精神高地。

7608B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2018年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并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还成功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的科普活动。著有“Geology of China Seas”ˎ“地球系统与演变”,以及“深海浅说”“科坛趣话”等大量著作。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克维奇奖,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荣誉。曾担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发起“亚洲海洋地质会议”系列,并主持全球季风等多个国际工作组。是第6、7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2021年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0qgw_QTFCyNySWYvxehww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