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之一的特赞科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迭代,成为全球领先的“内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
【新民晚报】用AI把科技带入创意,特别赞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5-05-13 浏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内,有7家小巨人科技企业,被称为“北斗七星”,有点像武侠小说里“全真七子”之类的名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青年教授范凌,打造的就是这七家AI标杆企业之一,它的名字叫“特赞科技”。
不是每样产品设计,都要人来做
模速空间“跑”出这家全球领先的“内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在范凌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构建企业级的创意内容数字新基建,围绕企业内容资产的生命周期,打造了连接企业内外内容管理、积累、生产、分析的数字化平台,提升品牌内容资产的生产与流转效率,助力品牌以内容驱动增长,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目前,特赞科技已完成D1轮融资,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何为企业级创意内容数字新基建?打个比方,采用传统方式,某知名消费品企业每天完成1000份市场调查,以此作为产品更新的基础。而范凌带来了一种AI智能体,企业每天完成的市场调查达到了数万份,由此,新产品开始层出不穷。于是,特赞的合作方涉及美妆、鞋服、零售、汽车、医疗、酒类等各个领域,而今,“内容+人工智能”开始进入电动车行业。范凌表示,在比较卷的企业和行业,“内容+人工智能”才显得更加关键。
范凌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父母都是搞艺术的。范凌从小学画画,后来学了建筑设计,毕业后在美国学习工作,主要从事人机交互。渐渐地,他悟出一个道理:不是每样产品设计,都要人来做。利用AI,完全可以加强企业产品更新、品牌塑造。带着这样的理念,范凌创办了特赞科技。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0多家已成为特赞的客户。
让更多创作者与人工智能共生共荣共创
“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把科技带到创意领域里,就像特赞的英文名叫Tezign,即Tech+Design,是技术和设计的结合。正是这样的创业初心,希望在人工智能时代,让更多的设计师、创意人或者更广义的创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共生、共荣、共创,助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范凌说。
记者见识了这家企业的一款产品:多智能体atypica.AI——模拟真实的消费者。它让企业知道消费者对于关键问题是怎么想的。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实时浏览内容来构建多个“用户智能体”,“模拟”消费者的个性和认知;通过“专家智能体”与“用户智能体”的“访谈”来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并以高完成度的报告输出。这样一来,就能捕捉到用户认知偏差、情感偏好等非结构化信息,挖掘出数据分析难以捕捉的、更细微的行为洞察。对营销策略制定、新品研发等需要深入理解用户心智的场景有极大帮助。
范凌说:“希望AI的浪潮最终能惠及每一位普通人。”短短几年,特赞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成绩斐然,深度依托区域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推进“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在内容数据集、知识图谱、智能生成、搜索检测等AIGC内容科技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其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了160余项生成式AI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并完成5项算法备案;支持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内容数智化变革,包括为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里巴巴、联合利华等组织和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生态已聚集10万+内容创作者,生产了15万+内容资产,每年专有AIGC模型调用100万+次,积累10亿+企业AIGC的数据集规模……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8年前,同济大学与特赞科技联合成立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国内高校首个设计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实验室涵盖了设计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数字人文、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30余名师生。
范凌团队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学科注入新动能,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注入源源不断创新力。看上去这有点像当年的“硅谷模式”,然而,有了AI的加入,高校人才与科创企业整合,正在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中国高科技企业增长新模式。
本报记者 张炯强
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xmwb&date=2025-05-12&id=434839&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