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科学创想 指尖闪耀 第23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中学生组科学探究实践(终评)在同济举行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5-05-12  浏览:

5月10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中学生组科学探究实践(终评)在同济大学举办。继4月复评活动后,319名入围学生再次齐聚,面对一次脑力与指尖的挑战,向“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发起最后的冲刺。

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长聘教授吴广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处长陈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处长何家骥、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陈筠、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荣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卫等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出席并巡视本次活动。

会上,上海市教委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陈华处长为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广明教授颁发第23届“明日科技之星”活动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聘书。

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何家骥处长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陆晔主任为第23届“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中学生组终评的14位评审专家组组长颁发聘书。

在本阶段活动,学生需要在2小时内利用现场提供的限定工具和材料,完成现场命题的创意任务。一张试卷,一套简单的材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大胆创新和奇思妙想,思维的火花在指尖跳跃。

本次科学探究实践的“神秘主角”为“铜丝”。高中侧重于复杂系统的问题解决,初中聚焦于基础探究能力。

初中组的学生们需要利用铜丝设计并制作一个“弹跳球”,平衡结构的弹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够达到规定的弹跳要求。参照“设计-制作-测试-迭代”的工程流程,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为实物设计。

而高中组的学生们则需要利用铜丝和KT板搭建一个三维投影结构,考验空间几何思维。结合美术透视原理、数学向量运算、物理光学基础及工程技术,随着不同角度的转换,“明”字时而消失、时而浮现。

活动现场,主办单位领导深入活动现场,与评审专家们一同细致观察学生们的操作过程。

经过2个小时的头脑风暴,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作品呈现在桌面上。有的作品造型独特,宛如来自未来的艺术品,展现出学生们先锋的设计理念;有的作品细节满满,每一个零件都经过精心打磨,彰显着他们扎实的专业功底。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青少年们无限的创造力和对科技的热爱。

徐汇区的袁同学表示,平时使用尖嘴钳操作铜丝的机会也不多,纯手工的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制作的过程中想到了自己喜欢的排球,排球打到网上弹回来的效果很好,因此考虑让它尽量能够做成一个网的形状。但有些遗憾的是最终成品与最初的设想有些偏差,为了固定使用了不少蓝钉胶导致无法弹起,回家之后他还想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改进。松江区廖同学则认为这次的试题很有意思,传统与现代结合很新颖,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些类似的内容,但没有想到出现在了今年的测试题中。“在制作过程中,对我来说如何设计字体如何构建如何将作品既简洁又完美的呈现是一个挑战,以及如何把蓝钉胶更好得融入作品中,使其不显得突兀也是一种挑战。”

据悉,现场命题、动手实践的终评活动,一直是“明日科技之星”活动的鲜明特色与魅力所在。它从多个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现场测评。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能够直观地考察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科学探究的深入性以及动手实践的熟练度,进而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主办方表示,未来,“明日科技之星”活动将继续探索创新,以更多新颖有趣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作者:吴苡婷

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867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