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新网上海】学者:加强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对未来至关重要

来源:中新网上海   时间:2025-04-02  浏览: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8日电 (记者 许婧)2025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研讨会近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同济大学、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曹杨第二中学、上海商业会计学校等高校和中德人文交流一线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工作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围绕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的调研成果、案例实践、理论发展、建议展望等,对中德人文交流尤其是青少年人文交流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德国研究》编辑部协办。与会专家认为,加强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对未来至关重要。

“中德合作未来一定是可期的。”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表示,青少年国际交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跨文化的实践,也希望青年一代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在理解差异中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在对话合作中能够提升全球的胜任力。同济大学能进一步推动中德青少年交流迈向更高水平,让更多的青少年在互学互鉴中成长。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表示,希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对中德青少年交流的共识,深入了解德方的真实情况和观点,推动各方将中德青少年交流作为本地、本单位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工作部署中更加积极地推动开展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

“百闻不如一见,合作在于青年。”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原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作主旨发言,结合自身丰富的外交经验,立足中德人文交流的实践经验与当前态势,阐述了加强青少年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表示要与中德两国体制机制相结合,与国际环境相结合,实现交流机制的创新与优化。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国际教育部主任谭勇介绍说,德语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个语种,学校在中德交流方面,有高校合作,有国际合作,也有校企合作和科研合作,可以说,在中德交流方面是建立在多语种的国际化校园特色基础上的。

在谭勇看来,中德学生要想真正做到交流,要在人文层面人文交流做民心相通,除了认识之外还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仅学生相互之间互学互鉴,老师之间也需要加强人文交流。同时,专业合作推进持续创新。“我们希望用文化自信传递中国的声音,这也是我们做中德交流的基础点,希望在融合国际文化校园当中借助不同的机构和机会做好我们的中德交流。”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梦徽注意到,德国的青少年交流是非常强调文化间的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共生,强调文化互动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身份协商身份的建构,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公平的表达。她认为青少年交流应该从传统的文化教育、国情指示的培养,甚至文化能力的培养,转到更加全面的文化参与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包容性实践赋予个体被看见的权利,未来希望青少年从文化接受者到文化的传播者。”

谈及未来中德青少年交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国际比较研究主任陈正建议,要拓展交流领域,除了传统教育、文化、体育、音乐之外,还有环保和人工智能新型体系的合作;加强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利用好数字化和智能化,形成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模式;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培养做跨文化培训,特别针对师生的沟通,讲到沟通的技巧、求同存异,不要进入跨文化的陷阱等等。

当天,来自同济大学和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团队分别汇报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委托课题《中德青少年交流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中国高校德国能力》的研究成果。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青岛等地相关机构代表分享了开展中德青少年人文交流中的实践经验,涵盖平台搭建、项目开展、团队构建、路径实施等多个方面。

研讨会还设置了单元研讨,与会者围绕“中德青少年交流的理论发展和创新”“教育领域的中德青少年交流实践”“未来中德青少年交流建议与展望”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总结道表示,进行中德人文交流需要考虑共性与特殊性,在中外人文交流的框架内,结合中德差异进行精准施策。(完)

链接:https://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5-03-28/134183.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