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光明日报APP】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委员: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来源:光明日报APP   时间:2025-03-13  浏览: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报告明确,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对此深有感触。“高校是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对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重任,必须主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方守恩委员表示。

方守恩委员认为,目前,高校在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几方面瓶颈:一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落后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学科深度交叉、技术迭代迅速、产研融合紧密等特点。“学科化、院系制”的人才培养组织模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二是高校师资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现有师资偏重理论研究,难以指导学生应对真实场景中的复杂问题。清华大学2023年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国AI领域的博士生导师数量在过去五年增长了约40%,但其中具备产业背景的导师占比不到25%。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指出,近70%的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动手能力不足。

三是产学研合作不紧密,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相关行业企业尚未形成合力。集中表现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大多局限于通用领域,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核心技术资源较少进入人才培养环节。

基于此,方守恩委员建议,加快完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他介绍,同济大学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制定《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主动面向人工智能本体、场景应用、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新质新域,建设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去年入校所有专业新生全部接受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其他在校生均可选修相关课程。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新大楼将投入使用。学校还充分考虑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成果产出集中在人才30岁到40岁黄金期的特点,加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本硕博直通力度,探索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缩短学生学习年限,助力学生早日成才、早出成果。

二是加快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用足用好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平台,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指导,弥补高校师资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方守恩委员介绍,同济大学正在组织研究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学院各学科组织青年教师入岗前进入头部企业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带薪实训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知识共享传播。

三是积极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他告诉记者,同济大学正在谋划主动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机制,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打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组合拳。引导学校科研人员在大学科技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重点助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路径和转化渠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在大学园区创新创业,将孵化培育未来产业与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同频共振。“培养和造就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方守恩委员强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f5e28b1a394d4258ae720eb2623f0927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