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APP】同济科技园瞄准硬科技成果转化的早发现早孵化|走通1到10,改革来助力

来源:上观新闻APP   时间:2024-08-28  浏览:

赋予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

眼下,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康琦教授创业团队正在等待学校全赋权改革试点方案落地。相比对职务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全赋权更大尺度赋予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对投资人也更有吸引力。

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近期正在系统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系列改革,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全赋权的服务平台,不仅在该团队申请全赋权前期进行了产业化论证,后期还将提供持续孵化支持,跟踪成果转化收益。

从主动挖掘转化项目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再到全赋权改革,堪称成果转化“老法师”的同济大学科技园,近年来创新动作频频,获批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

推动科技成果权属管理改革

2023年,同济大学获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全赋权。

从长期使用权到部分赋权再到全赋权,改革的步子正越迈越大。所谓长期使用权,其专利仍属于学校,成果完成人可以使用专利,先使用后付费;部分赋权涉及专利切割,成果完成人最高可以获得85%的专利,用以创立公司或对外合作;全赋权,则是专利所有权直接全部赋予成果完成人,可以以个人名义开创企业,学校不再持股,减轻学校国资管理压力,打消科研人员开展产业化工作的顾虑。

创新改革不断,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紧密耦合。为支持创业而设的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由学校党委副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同济大学科技园是秘书单位。未来,分基金的科创服务体系也将向全赋权团队全面开放,帮助提升创业能力,提供投融资等服务。

评选的30个成果已转化10多个

仅需4毫升的外周血,即可对100余种癌症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评估,在I期肿瘤患者中,检出率达到83.87%。致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独创的这一新型纳米检测技术,实现了肿瘤早筛和精准诊疗的新突破。如今,公司估值超数亿元,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

为了第一时间找到适合转化的成果,同济大学科技园自2020年面向校内、附属医院及学校产业,开展“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迄今选出的30个成果已转化10多个,效率之高令人瞩目。同济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陈炳地的循环肿瘤细胞纳米检测技术,正是在评选中脱颖而出。

相比创新创业大赛比较关注创始人背景、核心团队、股权架构以及市场竞争等,这一评选更关注的是技术本身是否有转化潜力和前景。

同济大学科技园“相中”循环肿瘤细胞纳米检测技术时,发明人是“三无”情况:无团队、无资金、甚至无商业计划书。

“硬科技成果转化的早发现早孵化,最难但也最重要,因此再难我们也要做。”同济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张震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没有商业计划书,就从打磨PPT开始,抽象的专业术语被具象化、甚至动画化;没有创业团队,就配置学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生,他们的专业方向就是技术转化,这也在全国高校开创了将真实案例作为学生实训的先例;没有资金,就帮着对接投资人和财务公司……

同济大学科技园一直跟踪评选出的“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康琦团队研发的多项节能技术,在评选胜出后不断地在污水处理等应用场景中实现技术迭代,平均节能效率超过30%,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许多用户在认可他们的创新技术、工程实施能力的同时,希望他们能有企业化团队来满足日常运维、应急响应等需求。尽管康教授团队有创业意愿,但因缺少“下海”经验,迟迟下不了创业的决心。同济大学科技园既做“创业导师”,又做“运营助理”,在短短3个月内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团队成立了公司。

概念验证,助力跨越“死亡之谷”

“死亡之谷”,经常被用来形容原创技术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在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验证阶段,由于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资源大都不愿进场。

为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了概念验证平台。“我们最初利用校内场景进行验证,做出样机和产品,拿到数据之后,再去市场上推广,这比单纯拿着一纸专利,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同济技术转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翟智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同济大学科技园嘉定分园

比如,在校园搭建一座3D打印的桥,既可以供人通行,又可以验证3D打印技术,从而改进材料和外观设计。

再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柴晓利教授团队研发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一开始无人问津。同济大学科技园先在学校内河进行概念验证,有了实测数据后再对接环保企业,完成污水厂现场中试和工程性测试。目前,该技术在全国10多个省市30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节省土地2000亩,减少碳排放35吨/年,累计节省工程建设投资20亿元。

作为国内首批以高校为主导组建的专业化市场化概念验证服务的创新尝试,同济致蓝概念验证平台于2022年筹备启动,获得教育部专项支持;同济产业基金自筹配套3000万元支持校内优质成果概念验证。

此外,同济大学科技园还与企业合作搭建专业领域概念验证平台,现有燃料电池概念验证中心、智能感知概念验证中心、自主可控数字技术及软硬件概念验证中心以及同济致蓝概念验证肿瘤细胞病理中心。

同济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合作搭建概念验证平台

作者:黄海华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8198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