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在同济举行

来源:上海科技报   时间:2024-07-17  浏览:

 7月12日,随着科学家潜质奖、气动创新先锋、智能建造之星、风阻降低之星、未来建造之星、AI设计达人、团队协作达人、探索创造达人、气动模拟高手、探索力之星等一系列奖项颁发,2024“未来建造”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研学营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圆满落下帷幕。

听讲座、做编程、搭模型、作报告……7月8日至12日,来自上海控江中学集团的36名学生活跃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风工程馆、地震工程馆、AI融合教学与实践基地等各个角落,深度学习运用智慧感知、人机共融、未来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沉浸式体验同济大学STEM教育的魅力。

摩天大楼缘何能在强风和地震中屹立不倒?阻尼器这一“神器”如何“借力打力”发挥稳定作用?营员们借助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搭建模型,开展自振试验和激振试验,开启振动控制奇幻之旅。

探索AI赋能。如何使用RobotDK对KUKA工业机器人的复杂路径进行编码和仿真?如何用现代化技术赋能智能建造,推动建筑实践方式变革?营员们通过中英文双语学习,开展模块化结构设计,掌握桥梁荷载相关知识。

深挖气动原理。上海中心外观为何螺旋上升?大跨度桥梁为何采用扁平钢箱梁外形?大型工程的美学与力学如何统一?营员们通过原理学习、模型解析、实验测试,学会从不同视角重新看世界。

“太令人激动了,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第一次实地见识了风洞实验。”“桥梁设计师的天才想法原来是这样被验证的!”“通过观看建筑模型在地震模拟平台上的表现,我深刻理解了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同学们纷纷感叹道。

“朱合华院士以‘从人类智慧到工程智慧’为题,引导我们重新认识了智能建造的概念,并运用泛函数、矩阵、统计等数学工具了解当代智慧建造的评分标准模式。”听完院士的讲座,同学们表示获益良多。

“依托同济大学学科特色、土木工程学院多学科交叉的特质,我们精心设置了初高衔接、大中贯通的STEM课程体系,希望通过融合化、模块化、小班化的授课形式,讨论式、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体验工程实践的乐趣,点亮他们的科技梦想。”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说。

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表示,同济大学已成立STEM教育智库,组建了一支具备多元化学科交叉特色、跨界融合的专家队伍,研究制定了大中衔接的STEM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本次研学营活动就是一次生动的实践。

作者:吴苡婷 黄艾娇

链接:“未来建造”STEM研学营在同济举行 (shkjb.co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