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足迹遍布广袤大地,耄耋之年仍在一线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4-03-04  浏览:

工程力学领域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孙钧于3月1日晚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到国内首座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不少国家重大工程都凝结着这位岩土与地下结构学科著名学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也是上海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的技术专家,从教70多年,他更是培养指导了80余名博士、近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为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追忆孙钧,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教授说:“孙钧先生勤勉一生,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几天。即便后来年岁已高,他做报告也坚持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小时。他不仅是行业泰斗,也是吾辈楷模。”就在今年1月初,98岁的孙钧还受邀参加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活动,他戴着助听器参加完全程,并作了现场报告。

孙钧一生热爱桥梁和隧道地下工程事业。他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因为俄语基础好,当时还是讲师的他受学校委派,为在同济工作的苏联桥梁专家斯尼特柯教授担任专业技术口译。因此,孙钧科研起步时主攻的也是钢桥结构,他曾多次说过“桥梁是我的‘初恋’”“桥梁和隧道地下工程,哪一个我都满怀激情地研究,全身心地投入”。

1960年,为满足国家对地下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济大学创办国内外首个“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孙钧负责并担任首届专业教研室主任,自此就一直潜心于地下结构领域。

“勤奋”“惜时如命”,是同事和学生对孙钧的印象,也是他终生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广袤大地:国内第一长铁路隧道、第一长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径软土盾构隧道……孙钧一生经手的大项目超过40个,他还是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委员会和上海市地下铁道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顾问。更令人敬佩的是,孙钧93岁高龄时还保持平均每年出差30多次。彼时,他被交通部指定担任港珠澳大桥技术顾问,为大桥建设护航。

孙钧的学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徐伟回忆,耄耋之年的老师在那几年总是频繁往返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咨询会。旁人担心他辛苦,孙钧却直言:“我是看工程病的医生,如果连工程现场这个‘病人’都没有见到,那怎么把脉问诊、开药配方?”

虽然在专业上成就耀眼,但孙钧总是谦逊地表示:“不是我有什么能耐,大概是我资格比较老。”赵宪忠感慨,90多岁的老先生一直保持着对工程问题的远见卓识和高度敏锐感,他多次在讲座中发表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洞见,“这些论述,令后辈们深深折服。这份精神令人动容”。

“Never say too old and to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学习、做事,永不言老、言晚。)这是孙钧常告诫弟子的话。“数十年来,兢兢业业,自问没有一天敢稍有懈怠。”孙钧曾这样表露自己晚年学术生涯的心路历程,更是写下:鬓须尽霜耄耋年,老骥方知伏枥难;科海遨欢忘荣辱,苦思求索总无闲。

本报记者 吴金娇

链接:https://dzb.whb.cn/2024-03-03/4/detail-843166.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