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话匣子】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孙钧院士逝世 从长江三峡工程到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凝结着他的卓著智慧

来源:话匣子   时间:2024-03-02  浏览: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岩土及地下工程专家、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1日21时58分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孙钧先生长期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在岩土流变力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地下防护工程抗震抗爆动力学、城市环境土工学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到国内首座海底隧道,再到港珠澳大桥,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凝结着他的卓著智慧和辛勤汗水;他心系人才培养,倾力提携后学,为国家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他自称“工程医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奔忙于各大工程工地,在现场为工程建设把脉问诊……

1960年,为了我国国防工程建设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的发展,满足国家对地下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济大学任命孙钧负责兴办国内外首个“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担任首届专业教研室主任。自此,他就一直潜心于地下结构领域埋首耕耘、甘于奉献,至今已逾一个甲子。

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是他作为师者最感光荣的使命。令他最感欣慰的是:“能培养一批人,超过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从教70多年来,他悉心培养指导了80余名博士、近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如今,在我国各地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中都有孙先生及其弟子们作出的重要贡献。

他的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战略、对接国家需求。“学术研究不是高校书斋殿堂内的摆饰,不能只醉心于理论上的求高求深而不联系工程实际。”他说,“我们要在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同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多承担重要应用基础科研项目,全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国内第一长铁路隧道、第一长公路隧道、第一座海底和越江隧道,世界第一大直径软土盾构隧道、钱塘江隧道;长江江阴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在施工中的深(圳)中(山)通道等数十座跨越江海、大山的特大跨桥隧工程……数十年来,他作为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岩土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为我国众多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即便在年届九十三岁高龄时,孙老每年还要平均外出30余次,那微驼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一个个工地现场。团队师生忆起昔日一幕幕情景,感佩不已。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如火如荼,地下铁道、地下车库、地下商城等综合体蓬勃兴起,孙钧院士凭着在学界、业界的广泛影响力,马不停蹄地在各个工程之间穿梭奔忙:技术论证、课题立项、详细勘察,为工程把脉,解决实际棘手难题等等,不一而足。

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孙院士又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一起组成了大桥岛隧工程技术咨询团队,为大桥建设奉献专业智慧。老先生频繁地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前前后后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技术咨询和方案论证会议达四十来次。老院士一开始就极力推荐“宜选用海底沉管隧道”这一他认为最优的方案,终获各方赞同;针对岛隧过渡段海域的深厚软基区段,他极力推荐与当前采用管段柔性接头相适应的“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工法,而摒弃不用刚性长桩,其科学有效性都被后来的工程实践所充分证明。

老先生一直保持着一位科学大师对工程问题的远见卓识和高度敏锐感。近年来,他密切关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在学术研讨会上,孙钧院士向青年弟子们介绍未来工程领域发展的新态势,那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在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中的风险预测预报、图像视频显示与分析、结构变形控制和专用程序软件研发等各门类子学科的开拓与创新。他谆谆告诫年轻人:“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发现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性标靶,设计优化新型创意性更好的土建结构,预控不测的投资和施工风险,有效弥补在传统技术研发中当前存在的投资大、效率低、周期长以及成果转化慢等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这些论述,令在座后辈们深深折服。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刘康霞

链接:http://fro.news1296.com/#/article?key=eyJjb250ZW50SWQiOiIyMjEyNDkiLCJtdXVpZCI6IkFBRjJGMUUyLUNCQzQtNEJCMS1BQjRBLTY4RkJEMzMxRDhERiIsImNvbW1lbnRfaGlkZSI6IjEifQ==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