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会议上,学者热议——坚守教育初心,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4-02-02  浏览:

在全球范围内,智能教育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在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教会学生适应智能时代,教育仍然任重道远,且要承担很多新使命。
    “我们既要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作用,也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昨天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平行会议上,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的这一观点在现场引发不少共鸣。
    在智能时代,教育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学习资源的获得上更便利、更可及。郑庆华举例说,近年来,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可以轻松获得上万门课程的学习机会。但便捷的新技术,也会产生一些次生问题。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减少,直接削弱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体验,包括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等等。
    “可以说,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和方法,却无法替代线下真实的教育。”在郑庆华看来,教育的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科学素养,教育实践除了完成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过去,教育主要是人的工作、由人完成,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展望未来,他认为,教育将形成“师—生—机”三元模式。具体而言,未来有望形成包括“人对人、人对机、机对机”的三类教育,而最为关键的是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简言之,就是训练机器,让机器遵从人类认知、实现价值观对齐。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只改变、影响着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正在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思维。会议现场,多国专家提出,应注重防范智能技术的潜在风险,要积极推动科技伦理建设,护航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健康发展。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呼吁,当前,尤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社会洞察力,以适应智能社会的发展。与之同等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伦理道德约束范围内使用智能技术。
     如何更好地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更多探索仍在路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克里斯蒂安·贝西埃指出,当下,科学界和教育界亟需进一步研究、揭示学生与智能工具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此避免“教育反被技术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出现。

链接:https://info.whb.cn/mobile/2024-02-01/20597/detail-91461.html?timeTemp=17067696473028703&ys=6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