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日报客户端】同济大学 走出一条乡村规划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9-01  浏览:

“今年已入职规划院的49名新员工中,学习或参与过乡村规划的在半数以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告诉记者。2012年,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动开设“乡村规划设计课程”,十余年来,他和同济规划学科的同事们共同努力,走出一条产教融合不断走深走实、城乡规划真题真做的同济乡村规划人才培养之路。

image.png

建立乡村规划课程体系

同济城乡规划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学科,近年来该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适时调整了本科培养课程体系。其中,设计系列课程中增加“乡村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中增加“乡村规划原理”,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乡村规划实务”,同时开设“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可持续智能城镇化”等面向全校的通识课,开设“土地利用规划概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选修课。

2011年起,同济规划学科不断加强乡村规划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构起集原理、调研和设计方法系列讲座、乡村规划设计的3大类型课程。在核心课程——乡村规划设计中,形成乡村现场调研、乡村调研报告、乡村规划设计3个重要阶段,教学安排上形成乡村规划方案、中期教学组评图、期末公开专家评图3大教学环节。

“同济乡村规划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专业创办之初,强调‘真刀真枪’让学生深入城乡了解发展实际情况;人民公社时期,师生就参与编制了人民公社建设规划。”张尚武介绍说,1980-1990年代,积极服务国家小城镇战略,开展了大量的小城镇调研和规划教学。2000年后,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规划人才培养在总体规划教学和相关实践课程中,乡村规划的权重不断加强。2011年,城市规划调整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之后,我们2012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独立的“乡村规划设计”课程;连续三年将教学成果编辑出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从乡村规划要素到设计方法的授课内容;2014年由李京生教授负责正式开设 “乡村规划原理”,并在2018年出版了第一部乡村规划教材。在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中率先形成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导论、乡村规划原理、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认识实习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尚武负责的“乡村规划设计”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彭震伟、张尚武教授团队结合“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和乡村振兴课程思政链体系。

与课程相配套的乡村规划实务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时间在三年级下学期后,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乡村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唤醒乡村、振兴乡村策略,最终形成指导规划设计的专题报告。这种努力即使疫情期间也未停止,2022年暑期,同学们选择居住地附近的村庄开展调研,调研成果亦相当丰富。2023年,由栾峰负责的“乡村规划实务”获国家级一流实践类本科课程。

面向乡村,全面调整人才培养及科研方略

同济大学对口帮扶的云南省云龙县是同济规划学科产教融合、真题真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云龙位置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空间资源非常紧张,乡村如何振兴?”张尚武介绍,我们从城乡规划编制入手,由规划学科知名教授领队,同济规划院启明团队等多个技术团队持续参与,触难碰硬,谋深做实,取得良好效果。

“云龙帮扶也成为同济规划院在乡村振兴领域推动产教融合的一个新起点。”张尚武介绍,2020年10月,同济大学牵头11所高校成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2021年,邵甬教授联合启明青年规划师团队,在同济规划院立项“云龙县‘盐马古道’特征价值及整体保护利用研究”课题,整合云龙县文化资源优势,挖掘盐马古道价值,以盐为核心构建文化-自然紧密结合的整体保护框架,提出营建集村民之家、遗产阐释与乡土教育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宝丰之家”、盐文化遗址花园,用“文化+公共活动、乡土教育、特色文创、区域文旅”的模式,引领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干靓、陈晨开展的“云龙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研究”,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探索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绿色发展道路。帮扶过程中,年轻规划师、在校大学生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包括葛凡华在内的一大批规划人才均已独当一面。云南云龙10年帮扶,成功探索出一条偏远山区规划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子,案例入选2019年教育部典型案例,成为规划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云龙县总体规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

随着我国城镇化、乡村振兴的不断走向深入,同济规划院陆续设立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等专研乡村振兴、勠力城乡统筹的科研机构。

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指南、依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举办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和系列论坛。截至2022年,大学生乡村规划大赛已连续举办6届,累计吸引2万余师生参与,参与高校达247所。作为竞赛规划设计对象的村庄达912个,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的所有31个省市,遍及217个地级市及自治州,共589个区县旗。2022年疫情反复,但乡村设计方案单元依然收到103个团队提交的方案,上海崇明基地村庄规划方案单元共收到19个团队提交的方案。

与此同时,同济规划院调集精兵强将,积极参与学院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村镇类课题研究工作。牵头完成了自然资源部“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预研课题”,作为主力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乡村振兴2035战略研究项目”研究,承担了住建部“乡村适宜距离和适宜分散度研究课题”,作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主持人承担了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及可持续性等任务。栾峰教授负责完成了新疆《镇(乡)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编制,获得全国村镇类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该院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围绕人口与城镇化、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将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以及新规划技术手段紧密结合,探索人口与城镇化预测方法、乡村农业发展与非农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农业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等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促进研究的体系化及研究和实践的结合。近年来,该中心参与研究课题近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的10项,包括完成《川西北国土空间规划》《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百余篇。

有机构、有机制、有接踵而来的国家项目,更有源源不绝的后备人才,张尚武教授牵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已成为全国乡村规划领域最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开展的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开展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真刀真枪真题真做的“练兵场”。该分会还多次组织高等院校乡村规划教学及乡村规划教育等研讨会,不仅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组织全国乡村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规划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术平台新机制。

到乡村去,在实践的土地培养人才

杨贵庆教授团队坚守黄岩搞“新乡土主义”式乡村振兴,一干就是10年。他总结凝练的“乡村振兴工作法”,提供了以“文化定桩”为核心的“黄岩样本”,出版《黄岩实践》《乌岩头村》等系列著作,有的已经翻译成英文版,向世界传播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

2018年2月,杨贵庆在浙江黄岩倡导建立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宁溪乌岩头与屿头沙滩村分别为南北两个校区。学院依托同济大学,分类开发出一系列乡村建设理论与实务课程,编写出各类教材。学院聘请同济大学教师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同时邀请黄岩本地“土专家”,课堂教学在乡村:学院南校区设在宁溪镇乌岩头村乡建学社,配置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北校区设在屿头乡沙滩村柔川书院,配置两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

除了专题教学,学院还设置了15个现场教学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选择现场教学点。通过户外体验、拓展训练的方式,开展体验教学。

台州网消息,截至2021年,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共为本市各地培训了9200名农民大学生,为各地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基层领军人才。据了解,同济大学已有数十名研究生以黄岩为对象,完成或在撰乡村振兴规划论文。

邵庄子村,是雄安白洋淀中的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如何将其打造成为雄安新区“淀区振兴”示范村?彭震伟教授、周俭教授带领师生团队,联合校内多个学科协同共创,提出淀泊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构建生态本位体系为引领,将人与自然、村与淀泊、原住与外来三对关系纳入生态的整体框架中,深度实践两山理论。据悉,规划已经付诸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建设等均已完成。还有,李京生教授长门村扶贫实践、周俭教授世行传统村落项目,都形成了全国或国际性示范影响;陈晨副教授带领研究生成立“同济乡村振兴研习”所,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张立副教授组织10所高校逾千名师生开展全国480村的调研,调研成果形成多篇内参,并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住建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成立于1982年,近年来始终将乡村振兴干部培训作为中心政治任务来抓。2019年以来,虽然遭受三年疫情困扰,但依然开展对外培训5000余人次,半数以上为乡村振兴规划、管理人才的专项培训,如上海乡村风貌和农房设计培训班、德清县乡村振兴带头人能力素质提升专题研讨班、内江市乡村规划师业务素质培训班、江安县2020年度城镇规划建设培训班......今年已举办的培训班7批次,涉及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班就有5个。

近年来,同济规划学者获得的规划课题中,乡村振兴课题占比三成以上,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类)一等奖作品——《吉林省长白县城乡发展规划》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这项规划培养了多位研究生。

“产业、教学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立体推进,同济规划学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以期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张尚武表示。(撰稿春林、编辑李玉)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7542859/rmh37542859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