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学习书画、体验武术,这些外国朋友“组团”来同济研习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3-08-17  浏览:

学习中国传统书画,体验中国传统武术……今年暑期,同济大学多了不少来自欧洲、亚洲等国的外国面孔,他们都是同济大学合作孔院与兄弟高校的暑期中文研习营学员们,在同济,不同肤种、语言的他们,共同亲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神奇与精彩。

 ◆ 在书画学习中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  

最受这些研习学员们喜爱的便是传统书画课。特邀主讲人周世璋先生师从钱君陶、曹简楼、任政等大师,精通书画、篆刻。他根据不同国家学员的特点,设计书法、国画主题,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在为科隆大学团组举行的书法讲座中,大家学习了如何用篆书书写“同舟共济”四字。周老师结合同济大学的校徽图样,解读了“同舟共济”成语的意义以及其与同济大学的关联,并介绍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深厚渊源。当同学们听说上海腔的“同济”与“Deutsch”发音相近,坊间称这正是同济大学得名之由时,不禁莞尔。

团组中的学员有的已经体验过中国书法。马思言告诉记者,他曾到中国的一所中学交换学习,在那里第一次尝试用毛笔写字,尽管只有一个小时,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用毛笔书写篆书,又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卜瑷莉表示,自己喜欢绘画,所以写汉字于她而言是一种乐趣,特别是篆书——运笔之间就能体验到“字”脱胎于原始之形。“比如这个‘舟’,就像一条漂亮的小船。”她指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说道。

简妮虽然从没有用过毛笔,但她还是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模仿老师的笔势,每一笔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当最终完成作品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忙不迭拍照留念,分享给亲友。思慕也是第一次体验书法,落笔却颇有“中国范儿”,被老师夸赞“有天赋”后,他激动道:“下个学期,我一定要找个书法老师教我写书法!”冯爱宁和珂琳对“同舟共济”这个成语的意义更为关注,冯爱宁说:“我非常喜欢这个成语!同济大学的名字来自这样一个美妙的词,真是太棒了!特别在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同舟共济。”

德国同学对于中国书法的喜爱也感染了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同济学子。同济大学2022级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郑天赐是一名来自多哥的留学生志愿者,他表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很荣幸自己选择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未来能为更多人教授中文、介绍中国文化。计算机专业的中国学生王玺润则感叹,有些外国同学的毛笔字比自己写得更好。“参与这样的活动,让我增强了文化自信,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外国同学那么喜欢中国文化,那么认真地学习中国文化,我也要好好加油,多多学习。”

 ◆ 让学员们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  

而来自日本樱美林大学暑期中文研习营的学员们则在镇江孙氏武学研究院张浩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太极拳文化体验课。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是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传统运动之一。孙禄堂在日本非常有名,被日本人称为“武圣”和“文武两道三大雄”。孙氏太极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融合。体验课教的“四种步法”就是三拳合一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为孙禄堂所独创。有了这四种步法,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武术就可以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这是真正的“武功秘籍”。

一边学打太极拳,张老师还向大家普及了两个文化小知识:上海是最早向普通人推广太极拳的城市;1985年孙剑云和她的学生刘树春曾访问日本,并在日本引起轰动,报纸报道“武圣的女儿(孙剑云)来访日本”。他还为大家播放了刘树春老师的问候视频,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武圣”的距离,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多亲近感。

从步法开始,再到手部动作。学员们兴致勃勃,甚至忘了时间。体验课结束后,大家也纷纷在日记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惊叹。梅田小乃绘写道:“今天体验了太极拳,感觉张老师表演时,时空好像都静止了!太精彩了!虽然很难,但是很开心!”坂卷花帆说:“张老师的太极拳动作有时快、有时慢,我觉得太神奇了!第一次体验,有点难。”横田彩夏写道:“下午课上体验了太极拳。虽然是第一次,但我觉得练习太极拳很适合自己。”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表示,希望通过丰富的研习课程,让学员们利用这次研习营提升中文水平、深入感知中国,在未来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外交流的“新桥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3/08/16/16921739821124966832.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