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炙热阳光,毕业典礼安排在傍晚启幕;将每一位毕业生接受“一对一”拨穗的珍贵瞬间,用镜头永久定格;每一个座位上,都放有学校精心准备的毕业礼包;在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还有近千名2022届毕业生……同济大学以又一场盛大典礼,深情送别新一届万余名学子学成毕业。6月29日傍晚5点,同济大学2023届毕业典礼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运动场隆重开幕。
校长郑庆华以“心有所向,奋发有为,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为题发表讲话。他深情寄语毕业学子: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在国之大者中成就小我;做一个有韧性的人,在不懈奋斗中磨砺意志;做一个有底气的人,在终身学习中厚积本领。
116年来,同济学子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成绩,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诺言。郑庆华说,85年前,老校长李国豪以“国破需勇士,兴国需英才”的信念,矢志科学救国,远赴德国深造。1946年学成后毅然回国,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开创了中国大跨度桥梁自主设计建造的多个“世界第一”,创造了我国70%以上的大跨度桥梁由同济人设计建造的光辉业绩。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同济人应国之需、主动担纲,组成“集团军”,5年来,以周俭、汤朔宁等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领军的600余位同济人积极投身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之中,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展现出同济人强烈的使命担当、高超的规划设计、精湛的工程技术、精细的组织管理,为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同济人的专业功底和精神风貌。
实现梦想的道路一定会伴随着崎岖坎坷、荆棘丛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发扬不懈奋斗的精神,淬炼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意志,才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庆华说,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品先院士,在82岁高龄时还三次深潜南海,孜孜不倦探究深海奥秘,被誉为“深海勇士”。今年87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坚守海洋楼挑灯夜战、潜心研究,成为国之楷模。本月17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走进央视《开讲啦》栏目,讲述团队历时13年坚持修复海口骑楼老街工程的故事。常青院士承担的许多工程都是“马拉松”式的,一直致力于“风土建筑”的再生,他说:“人的一生能够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容易。”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重塑所有的行业。在这一变局之下,唯有通过学习增强知识储备、专业素养,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把握主动、从容应对。郑庆华说,同济人始终坚信“无论什么时候,国家都要靠实力说话,人都要靠能力说话”。就在两天前,从联合国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同济大学杰出校友徐浩良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取得的这一成就既得益于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归功于他近30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敢闯敢干、勤奋坚持的精神,特别是为全球发展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不久前,医学院的周彩存教授当选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候任主席,这是该协会成立近50年以来,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当选该协会主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获国际建筑师协会“2023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成为获此奖项的首位中国学者。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首位”,一定源于长年深耕专业的厚积而薄发。
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厉兵秣马的前行,郑庆华希望同学们以激情和理想追梦,以奋斗和贡献圆梦,常葆志气、骨气、底气,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将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奋斗精神,勃发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美好的未来!早日收获奋斗的成功与幸福!
作者:吴苡婷 黄艾娇
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8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