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APP】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怎么办?顾祥林代表:强化STEM教育,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

来源:文汇APP   时间:2023-03-07  浏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如何提高我国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的建议是,强化STEM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建议,通过丰富学科专业内涵、强化数理基础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内涵,以兴趣驱动助学生成才,以理想情怀促终身发展。

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当前,我国众多科技领域正处于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卡脖子’技术等挑战,急需一流人才支撑。”在顾祥林看来,当前,支撑我国实现科技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尚有不足。

他进一步举例说,在高等教育,一定程度存在着数理基础不牢、交叉基础不实,对学生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培养存在模式滞后、手段不全不足等问题。再如,近年来,我国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不少学生蜂拥所谓的“热门”专业、的部分基础学科专业则被定义为“冷门”专业,在招生时备受“冷落”,由此在学科结构性方面出现“失衡”。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顾祥林提出三点重要建议。

一是丰富学科专业内涵、强化数理基础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他提出,以现代信息赋能传统学科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重构知识体系,筑牢学生未来发展空间;按照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的分阶段培养目标,构筑强化共性基础、关注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着力提升基础学科专业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方面,他建议强化医科、工科人才的数理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推进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为不同学科专业定制不同类型和层级的课程,涵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倡导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互相渗透,赋能传统学科专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国家主管部门加强引导,鼓励高校和中学有效对接,优化专业目录,淡化本科专业,强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三者联动。”顾祥林认为,可以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优化录取机制,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加强“强基”和“拔尖”计划的支持力度和后续的配套政策举措。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创新培养模式,聚焦实际问题,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发现前沿科学问题,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发现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强化问题建模、算法求解、系统创新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严格学业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扭转以单一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实现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注重平时作业、随堂测验、专题讨论等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的制订,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情况的评价,促进学生增值发展。

他建议扩大“未来技术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改革试点覆盖面,依托国家重大平台和项目,加大专项博士生招生名额。

三是以兴趣驱动助学生成才,以理想情怀促终身发展。

应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实现理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同时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加强理科和工科建设力度,适当增加具有战略意义领域的博士专项招生和培养规模,大力提高理工类专业的本研贯通培养比例、扩大研究生的免试保送比例、吸引全球高质量生源。

作者:吴金娇

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ztjj2023qglh/20230306/510638.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