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澎湃新闻】同济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09-09  浏览:

刚刚过去的暑假,对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绍荣团队来说,依然是在紧张忙碌的学术研究中度过。

近年来,这支由11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2022年,高绍荣带领的这支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培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带头人,自3月9日学校进入动态封闭管理起,高绍荣带领团队多位教师开启了驻校生活。他将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但对学生从不吝惜时间,时时牵挂着课题组的研究生。团队教师定期和学生开展线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总结和论文撰写、开题和中期报告以及文献学习等,推进科研工作不断档、不止步。

团队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探索交叉学科、教研结合新模式,多门课程获评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科研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主编专业教材《干细胞生物学》。教师们还主动担任7个班级的班主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这些班级均获评校“优良学风标兵班”或“先进集体”。

近年来,团队围绕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倾力培养了一批心怀强国使命、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他们在《自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重要科研成果;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国际基因工程大赛金奖等多个奖项;博士生在国际干细胞学会年会上作大会报告。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国家“博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和项目资助,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探究生命发育和动物克隆的科学奥秘

2022年春天,高绍荣团队的多篇论文接连发表于《科学》《自然·细胞生物学》《细胞研究》《细胞—干细胞》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胚胎发育、细胞重编程是研究细胞命运转变的两个核心体系,而表观遗传调控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高绍荣带领团队利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重编程体系,系统解析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命运转变的分子机制,探秘生命发育和动物克隆的科学奥秘。

团队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关注在生命最初胚胎发育阶段两种组蛋白修饰的重塑。团队研究发现,早期胚胎中组蛋白修饰的调控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导致胚胎在植入前就会发生死亡。这一成果对人辅助生殖中胚胎培养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随着生命研究的深入,团队针对体细胞克隆效率低这一难题,开展科研攻坚,揭示了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表观遗传缺陷。首次建立了不同发育命运的克隆胚胎的转录组动态图谱,通过纠正两个关键组蛋白修饰酶的表达缺陷,极大提高了克隆胚胎发育率与克隆小鼠的出生率。这一发现为我国科学家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历经10余年的研究探索,团队取得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分别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干细胞》《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权威学术期刊,先后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高绍荣教授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团队还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发展模式,利用病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重大疾病发生机制及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希望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快通过转化造福人民生命健康。

高绍荣教授团队师生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锻造富有战斗力的创新团队

2021年11月3日,高绍荣牵头完成的项目“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教授高亚威、第四完成人教授陈嘉瑜都是团队的“85后”骨干教授。

在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感染下,青年人快速成长,团队中有多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入选者。团队成为有口皆碑的“千里马养成场”。

其中,高亚威获2021年度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谈起个人的学术成长,高亚威对团队支持心怀感激,“一个优秀的实验平台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发展真的帮助很大,让我们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去尝试开发一些有风险、但是更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

从3月初疫情开始,陈嘉瑜就将“家”安在了实验室,保证了实验数据的产出进度,纸板箱和睡袋就是他的床。他说:“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我愈发感受到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紧迫性。”凭借在教学科研上的突出成绩,他今年获得同济青年五四奖章。

2022年2月,同济大学生物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凝结着高绍荣团队作出的重要贡献。

“做基础研究就是要有使命感,要耐得住寂寞,不怕辛苦,还要依靠团队协作,整个过程特别考验人,也特别能磨炼一个人的精神品质。”高绍荣说,“我们的团队也一直是在挑战中不断探索、进步,并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言传身教地教给学生,激励他们为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进步、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81781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