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新闻网】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孙立军:瞄准需求 添力“中国版”智能交通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2-07-29  浏览:

中新网上海7月28日电 (记者 郑莹莹)“在交通领域,我们的荷载是国际先进国家的十几倍,繁忙得多;所以当我们碰到问题,去国际上‘找答案’时,可以得到启发,但难以直接解决问题。”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说。

  孙立军曾带领团队建立了中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研发了中国首个道路设施运维平台。

  交通拥堵是国际大城市的共同顽疾。上海虽已建成国际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立体交通系统,但仍无法满足交通的需求。

  早在20世纪90年代,孙立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对于像上海这样建筑密度高、道路用地受限的城市,仅通过设施建设来解决拥堵是困难的,需要以新兴技术赋能,来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于是他带领团队详细调研、剖析了上海市城区主要道路的特点和交通行为的特征,建立了国际上独树一帜的道路通行能力、复杂交通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和四栈闭式交通诱导新架构。

  但要在上海实施这样大规模复杂的交通智能诱导控制系统,涉及的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国内没有先例。

  面对激烈的争议和巨大的阻力,孙立军教授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协调人,带领团队精心优化每个技术环节。小到每一个模型、算法、设备和选点,大到系统架构、总体策略和通信方式,团队都反复研究、试验;团队还多次走访相关部门,反复宣讲技术方案和实施的必要性,争取项目立项、资金支持以及对实施过程的支持,并前瞻性地提出了适应中国特点的运行管理模式。

  实施过程几度暂停、濒临终止,但孙立军等人锲而不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终于在上海建成,迄今已经使用了近19年。该系统使上海高架道路每天处理和服务交通的能力提高了约61%,并推广至全国约150个城市,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交通离不开道路,道路损坏也让孙立军十分忧心。

  “我们是制造大国,我们的发展是‘车轮子’下跑出来的,我们的交通运输量非常大,道路压力很大。”他说。

  为了解决重载道路结构难题,孙立军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100多万个现场第一手路况数据,通过分析提出了“剪切致损、拉伸扩展”的重载道路破损机制以及高速-重载-高温-多雨耦合造成的沥青迁移损坏过程,首创了刚度协调原理,解决了结构协调性问题。

  此外,孙立军还曾负责2010年上海世博会市域交通方案的研究和制定。他和团队提出了“圈层诱导,专线优先”的创新技术,并协助多个部门落实并现场指导实施,让上海成功经受了总客流7103万、单日客流103万人次的世博客流,及其与日常交通叠加的世博史上最严峻交通考验。

  多年来,孙立军一直与交通结缘。城市在发展,道路在铺陈,科研的路也还在继续。他带了很多研究生,在优化交通这条路上继续“行驶”并探索着。(完)

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814466.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