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洋网】以智媒艺术弘扬红色经典:走进同济大学的艺术创新的最新实践“琴音画境”

来源:大洋网   时间:2022-07-11  浏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同学们在《交互程序设计》(本科生课程)与《新媒体互动影像艺术》(研究生课程)的成果迎来了现场表演合作的机会。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动画专业师生和钢琴专业的师生艺术家合作共同上演了《“古韵琴声”对话“红色经典”》新媒体钢琴音乐会,在《星期音乐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通过弘扬中国红色旋律与经典作品,用新颖的形式致敬百年大党。这是近段时间来,上海高校探索新媒体艺术与党建主题教育融合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强调将人与环境,与数字世界的连接,反馈和融合的综合表现形式,是交互媒体艺术中极有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用于真实世界的录制与播放,而是基于现场表演重新演绎,通过再创意外化钢琴现场表演的情感内涵。音乐表演是现场的艺术,没有一次表演是完全一样的,生成的视觉画面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重新凸显了表演艺术中人的行为和情感价值。

在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朱永宁老师看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为传统作品的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活力。“我们将现场音、画、行为信息采集下来,通过声音分析,图像处理,视频分析、动作捕捉等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经过生成艺术,算法艺术,过程式创意、视觉效果,图形渲染,后期处理等技术形成视觉艺术创意,并不断延伸、传递、转化、直至交融,最后通过人画合一的数字舞台带给我们沉浸式的体验”,朱永宁对记者介绍道。

在相关实践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基本概念和过程式创意方法,以及广泛应用于交互装置艺术,交互展演和沉浸式展示的交互媒体艺术平台TouchDesigner,实现了从创意设计,效果搭建,参数调试,到协同合作的过程,一起探索交互媒体技术给音乐现场表演带来的丰富而灵活多变的视觉效果。听说这一工具在制作今年冬奥会的开幕式上精彩的交互部分大放光彩,大家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据悉,一台名为《“古韵琴声”对话“红色经典”》曾在党史教育期间在同济大学上演,师生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要作品来自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和红色传统经典旋律。怎样给大众熟悉的画面带来新意,让年轻同学们喜欢的新的数字化艺术表现形式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作品风格融合而不显得突兀,其实这是个视觉艺术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每一次创意都会遇到独特的问题,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艺术上的可能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担任艺术设计的朱永宁说道。

据悉,在动画专业的《新媒体视觉影像艺术》和《交互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拍影像,动作捕捉,图像处理,声音分析等方法提取钢琴表演中的声音信息,运动场,肢体动作等抽象元素,从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图景中提炼具象元素和风格化元素,让它们在生成艺术的创意流程中重组,碰撞出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寻找灵感,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

而在计算机出现以前的抽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抽象艺术流派。随着近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不断突破,这些形式仍然在启发人们重新组合,创意,并形成新的表现形式。

作品《平湖秋月》改编自广东音乐名曲《醉太平》,以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命名。它格调清新、旋律流畅、音调婉转,用空明虚幻的琴音构造出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也让我们从中窥得江南的那一份湖光月色、诗情画意与良辰美景。周唯一同学通过自己的双手绘制出小桥,流水,小溪,泛舟的意象片段,浸润在背景屏幕,把听众带入江南秋夜的宁静氛围中。继而荷叶摇曳,荷花随风摆动。穿过逐渐打开的层层荷叶,出现波光粼粼的湖面与长堤。彩墨是符合江南文化的一种代表性风格。彩墨动画的灵动与钢琴的圆润相伴共同演绎,带给人们如入画中的亲临感受。

作品《夕阳箫鼓》改编自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琵琶大文套曲《春江花月夜》。《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作品展现了一种“清 、高、淡 、远”的精神境界,通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抒情写意的山水画卷表现自然之中人的气韵和意境。陈晨同学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画面的设计中。梁宇威同学应用课上学到的Feedback效果将山月、荷塘、溪水、浪花如抽丝般渗透进背景画面中,并随着声音的徐急迟速变化而起伏飘荡,营造梦幻般的画面。 音乐从宁静转为活泼,仿佛静夜中回忆起旧日的喧闹,涟漪随着钢琴的音符逐个跳脱而出,在夕阳下闪烁,通过声音交互方法展现灵动的涟漪,带来丰富的趣味。渐渐地,波光从金黄转为暮色,把人们带回月上中天的深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在工业时代的今天,距离早已不是返乡的障碍,但是在现实的追寻中,思乡却是印在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情结。由隋歆、王夕岚、齐欢、张弛四位钢琴专业的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经典双钢琴版本《黄河钢琴协奏曲》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因其史诗般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首中国协奏曲。它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序》体现了黄河的形象,呈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桀骜不驯的血性;第二乐章《黄河颂》则歌颂了母亲河的光辉照耀;第三乐章《黄河愤》中清新自然的旋律描绘出黄河秀美景色,在明亮的发展后又融入了山河被践踏的民族悲愤;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振奋人心的音调出现、响亮的战斗口号响起,琴声中将士们端起枪,挥动大刀,在万山丛中保卫黄河、保卫家乡。

泼墨彩绘而成的《黄河颂》群情激昂,锦心绣成《黄水谣》宽广优美,精诚拱卫的《黄河怨》和《保卫黄河》激情澎湃。彩墨和刺绣都是有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艺术风格,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方法,应用黄河的画面生成模拟彩墨和刺绣画面,在似与不似之间把观众推送到想象的空间。在抽象艺术的启发下,通过计算机生成艺术方法和实时渲染生成的视觉画面为音画交互提出了新的创意手法。现场表演的肢体动作,表现黄河精神的实拍影像都被编织到生成艺术的算法与过程式创意流程中。脱胎于黄河影像的几何图形集群运动通过视觉隐喻传达战争年代坚持坚守,宁折不弯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力量,用新的视觉表现形式致敬建党100周年。在这一个小时的音乐之旅中,同学们跟随着琴声领略了中西器乐的天作之合,诗情画意的秀美河山,隽永深厚的历史文化,催人奋发的红色精神;更是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与现场音乐表演碰撞产生的无限可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贺涵甫

链接:https://news.dayoo.com/gzrbyc/202207/10/158752_54304734.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