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建筑能“赚钱”吗?或许真的可以。
在奉贤乡野,一栋现代建筑从农田、林地交界处“生长而出”,通体洁白、线条利落。这里是浦秀村“三园一总部”,凭借实用又新颖的功能设计,加之强有力的招商,吸引一批企业入驻,除了租金,每年还反哺村集体65万元。周边经济活力被带动,仅2019年该片区税收就达到8426万元。
浦秀村案例已被收录进上海乡村设计样板名单。今天,同济大学联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等单位发布《乡村设计:理论探索和上海实践》,全市共有28个乡村成为设计样板,其中不乏“网红”身影。
这些乡村为何能美出圈?专家学者用3年时间筛选研究发现,它们不止做了“表面”功夫。
“网红”不仅仅是要好看
这些年,全国有不少乡村凭借特色景观和建筑火爆社交平台,其中一些又因为后续运维艰难而逐渐凋敝。在业内专家看来,优秀的乡村设计是一个复杂方程式,除了硬件好看,还要赋能乡村发展,满足民生需求,提升环境品质,创新发展空间载体……
上海乡村有自己的特色。数据显示,上海城镇化率已达9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指标,接近国际水平的上限。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也在探索一条适应大都市郊野风土特征和风貌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设计优秀案例中,除了浦秀村,上海还有水库村、新义村、海星村、花红村、塘湾村、渔沥村、新强村、吴房村、莲湖村、张马村、章堰村、新安村、北双村、黄桥村、向阳村、联一村和联华村等地入榜。可以发现,这些村庄不只有好看的建筑,还因为提升的公共空间品质,让村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品质,甚至促进了产业发展。
青浦章堰村所在的重固镇,是上海古文化发源地,有不少清代和民国建筑留存至今。经过历史变迁,厚重的章堰村逐渐没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设计师琚宾团队没有把老建筑推倒重建,也没有完全修旧如旧,而是把百年老房进行修缮、加固、改造、再利用,并在老房子一旁的空地上新建展厅。拥有白色外墙的新建建筑,和纸筋灰色的老建筑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村庄的文化馆,让千年历史重见天日。
“好的乡村设计,不是以大肆的增量建设为主,而是在发现和明确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以预防破坏和局部改善提升的手法为主。”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栾峰说。
在改造金山水库村村委办公地的时候,设计师反而拆了其中的一栋建筑,形成完整的院落,还增加了连廊等休憩空间。
“公共性是设计考虑的重点。”设计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副教授王红军说,在上海乡村,中老年是村民主体,拥有稳定的生活状态和大量闲暇时间。乡村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他们需要贴近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和更为完善的公共空间。如今,村委也不仅是管理机构和办公空间,更多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对接社区服务的场所。
乡村土地也要集约利用
在传统印象里,农村集中居住地的排布通常是横平竖直,楼与楼的样貌也几乎是“复制粘贴”。嘉定向阳村却不同,村居沿着蜿蜒河岸依次排列,保留了村庄的自然肌理,人们枕水而居,营造出一派江南意境;虽然处处粉墙黛瓦,但有5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村民根据喜好自行选择。
“好看”背后,门道很多。
设计师韩垠屏团队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在地风貌。经过几百年发展,嘉定村居逐步融合了苏式风格、徽式建筑特色、嘉定匠人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设计师从中提炼了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进行展示。二是形成农房设计的管控导则,指导村民自建,风貌统一却各有特色。
同样在嘉定,联一村也采用了粉墙黛瓦的设计风格。设计师陈斌鑫团队还采用组团式布局,组团内尽可能缩小间距、节约用地;组团之间空出自留地,打造自然田园风光。
这两个案例都被收录到《乡村设计:理论探索和上海实践》当中。“收录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海村居建设和设计的重点方向。”业内人士表示。
从全国来看,乡村住宅的建设和设计,长期以来都是重要问题,不仅直接关系村民安全和生活舒适度,还直接关系到乡村地区的建设用地集约性。上海寸土寸金,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和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让这座超大型城市更加适应城乡建设用地资源紧约束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和城镇相比,上海乡村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新一轮乡村振兴当中,如何在集约建设用地和控制总体造价的基础上,兼顾江南水乡居住空间的肌理及其传统建筑风貌特征保护,以及明显改善住房品质和提升公共服务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这些都是上海城乡建设管理参与者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
无论是向阳村、联一村,还是和平村、南宋村、黄桥村、腰泾村、革新村、同心村,上海有越来越多乡村启动探索,也形成了经验。“总体上来看,保护传统江南水乡居住空间肌理,要合理控制集中居住的用地和建设规划,遵循既有的用地肌理和优化布局;确保住宅房屋设计适应村民新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避免整齐划一,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形态效果;考虑宅基地前后场关系,以及必要的元素符号,保留传统记忆。”一位专家总结道。
不过,专家也坦言,相比量大面广的集中居住和保留改造的需要,已有的作品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更为成熟的经验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和提升。
挖掘乡村之美也要宏观视野
每逢夏日,松江新浜镇“白牛乡贤”片区绿意盎然。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赏到菖蒲湿地和芦苇荡,还有睡莲、荷花、枯草。河道、农沟、鱼塘,以及北高南低的农田,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梯田,是拍照休闲的绝佳场所。
这一方上海难得的野趣,其实经过了“刻意”设计,成为上海乡村环境品质提升的优秀案例。
专家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也得到了更高重视,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早期较为片面地聚焦于居民点环境卫生和房屋美化,走向更为宏观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和大地景观修复。
2017年,新浜镇落地“水质净化/生态保育相耦合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形成“白牛乡贤”片区。设计体现在机制创新,让设计提前介入,融合了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态肌理,通过土地复垦增加696.75亩耕地,建成近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现代化机械耕作打下基础。此后叠加文化和旅游功能,让土地提高了利用价值。
但这种设计的“刻意”又是有尺度的。实地走访可以发现,“白牛乡贤”少有人为干扰的痕迹,摆放的艺术装置是村民废弃的农用具,景观植物没有高昂精致的花草,多是当地野生的水生植物。
“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艺术景观塑造,总体上还是应当更加注重在地性和运维的低成本,避免因为景观品质提升给村庄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压力。”专家指出,更不能因为景观品质维护需要,让走进村庄的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轻松感,还“犹如进入精品瓷器店,举手投足都担心碰坏了哪里”。
乡村是上海的稀缺资源,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它涉及到的地类要比城市中复杂,除了乡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各类农用地还分耕地、园地、林地,耕地还包括永久基本农田。所以,乡村设计必须严守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双红线。”市规划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说。
本文作者:戚颖璞
链接: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3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