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同济学子奔波山乡架起座座“爱心桥”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1-10-26  浏览:

今年7月,经过7天的修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永安村,一座新桥落成。

这是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第11座人行桥建设项目。他们此前的项目均被称为“无止桥”,但这一座桥却被命名为“同安心桥”,“同安”两字分别取自同济和永安。

建桥过程通过网络直播。项目启动之初,一个男生把一份解说词发在微信里,用作社团纳新和项目宣传。这位“播报男神”,就是刚成功申请同济大学博士的罗岚炘,目前是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的顾问。

图说:罗岚炘在施工中

转角好运

罗岚炘的老家是四川达州,和他一样从别处到上海求学,加入社团后又前往偏远地区义务造桥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中有些修桥点,就是团队成员自己的家乡。

造桥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春节,罗岚炘正在老家吃火锅,一通无止桥慈善基金的电话让他放下了毛肚。因为疫情,基金会计划搁置原定对暑期项目的资助。

此后的20天之内,项目一直在反复,团队成员的心情也随之波动。很快,项目迎来转机。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年,同济大学在对口援建的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有一些改善计划和专项资金,决定让社团去对口点建桥。这让罗岚炘着实兴奋了一阵。

早在2019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孙羽捷在云南当地任驻村干部时,就结合当地的情况,希望学生们能一起参与当地建设。社团将建桥队伍起名为“同安心桥”实践团队。

尽管项目计划敲定,但因为疫情反复,4月的项目调研一直拖到了2020年底才终于完成。

滇西深处

“看到屋,走到哭”“一声喊得应,走拢要半天”“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云南山区复杂的地势与善变的天气,以及落后的交通条件,都被记录在了顺口溜里。

永安村造桥点也有着相似的场景。位于永安村中心的村委会和梅龙、炼坪、下坪三个组被沘江相隔,村民们需要趟水或绕路来往。梅龙村的杨奶奶站在江边说:“我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年轻时候我能走七八里山路回娘家,现在老了走不动了。”她期待桥造后,带着孙子来走一走。

作为团队顾问,同时也是参与项目的老队员,罗岚炘在同心安桥项目中主要负责技能培训、施工组织、人员安排和现场协调。几年前参与云南美乐村项目时,罗岚炘曾作为先遣队员参与调研。“我当时到乡村里,就觉得真的与外界隔绝了一样。每天不怎么想看手机,风景特别好,无聊的时候就在学校或者乡间的小路上坐着发呆。”

但对罗岚炘而言,最打动他的是,桥造好后,村民在同学引导下走过的那一刻。“我眼前浮现的是我在修桥前一年,第一次来调研时的场景。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老木桥,冬天上面会有厚厚的一层霜,村民们走在上面颤颤巍巍的。现在看到村民们走在修好的桥上,心里觉得非常踏实。”

设计施工

桥点地形、地质、水文资料……经过前期实地调研,征求村民和施工队的意见,团队开始了设计工作。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3位指导老师、10位研究生参与其中。经过多次线上讨论、线下交流,他们最终确定采取无止贝雷桥模式施工。这种模式具有模块化、重量轻、运输方便、施工快速、安全性能高等特点,不需依靠大型机械设备,仅靠人力就能完成。经过35次讨论与修改,团队为同安心桥项目绘制了5套共59张图纸。今年7月1日,同安心桥开始架设。

同学们顶着烈日铺设造桥用的贝雷片,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第四天的傍晚出现了麻烦,桥梁端部下挠怎么也定位不到桥墩。就在队员们精疲力竭之际,一束光从对岸打了过来。几户村民从自家牵出电线,把灯挂到岸边的树上,一位大叔带着浓重口音喊道:“我们来帮忙啦。”越来越多的村民向桥点赶来,合力把桥推到了中间桥墩上。

在团队的多日努力以及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精诚协助下,同安心桥终于成功连接沘江两岸。7月8日,同安心桥启用。梅龙村的杨奶奶带着孙子跨过这座桥,走到了对岸。

全长34米的同安心桥让原本需绕行40分钟的路程缩短到1分钟。

据统计,从2012年起,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联络无止桥慈善基金等社会力量,引领329位同济学子参与了11个建桥项目。

走向广阔

正是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构建了罗岚炘走向更加广阔天地的可能。

2017年,读大三的罗岚炘看到同为四川老乡的学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同济无止桥施工项目的信息。罗岚炘震惊:“没想到学生也能做如此大的项目。”

想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想为脱贫做点什么,罗岚炘报名参加了社团。但他发现,自己收获的远不止这些。一开始是策划活动、编辑公众号,第二年开始参与调研、设计、施工,此后更逐步尝试作为统筹或顾问带着团队一起寻找桥点,一起完成团队内外的各项事务。“这些项目,要解决的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还要多方协调人际关系。”社团带来的丰富实践让他收获了不少课堂以外的东西。

而在课堂上,导师孙利民教授对他影响深远。孙利民教授的务实态度刻在了罗岚炘脑海里。尽管成果颇丰,但孙利民并没有特别去申请奖项。“老师说,他把想做的东西做出来,如果对现实有用,那发挥它的作用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奖项来包装。”

蓝娟/文

链接:http://newsxmwb.xinmin.cn/qiaoliang/2021/10/26/32051155.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