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网红颜值、科技加持……直击沪上高校垃圾分类用新创意出实效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1-10-09  浏览: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分批错峰报到,十多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终于携着各自的梦想开启大学生涯。与其他城市不同,新生还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垃圾分类。为了解答好这道题,大学录取通知书里同步寄送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内容、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和常规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支机构,成为在沪高校的“标配”。

据上海市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年1到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大幅上升。这一“跃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萌新们还会有怎样的不期而遇?10月9日下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实地走访沪上部分高校的“垃圾站”,直击垃圾分类工作如何取得更大实效。

▎同济大学 ▎

 为图书馆等公共区域量身定制个性化收集容器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中央区域讨论角,摆放着红、蓝、黑、棕4色大小不一的收集箱体,分别用于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纸类专用)、可回收物(塑料瓶、易拉罐专用)、干垃圾、湿垃圾。这是同济大学师生团队为图书馆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收集容器。

仔细观察箱体,从细节可看出设计者的用心。尽管都是用于可回收物的投放,但回收纸类的箱体投放口是长方形,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箱体投放口是两个个圆形,直观引导正确投放。相比之下,湿垃圾的箱体显得更窄小些。原来,图书馆不鼓励学生携带食物入馆,但考虑到大厅有自助咖啡机,因而只在一楼设置了一个小的湿垃圾箱。二楼及以上楼层全部不设湿垃圾箱。紧挨着的墙面上还张贴着学生设计的“同济大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创意海报,相关引导性标语标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原来,看上去是对几只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改革,背后却是同济大学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对图书馆垃圾分类进行个性化、精准化布局和设计改造,源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晗雪等3位本科生开展的一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成果——团队在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图书馆垃圾产生特征,摒弃了此前各处均一设置4个大小相同垃圾桶的粗放模式,探索更加合理高效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创新模式。

而在图书馆南侧教学南楼大厅一角,在回收饮料瓶的蓝色箱右侧,还专门外挂一白色小篓,专用于回收饮料瓶盖,同时,贴士甚至会提醒师生将瓶纸撕下至干垃圾。学生志愿者说,如此细分一只饮料瓶,是为了更好细分可回收物,为后期资源化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在同济,如今依托环境学科优势,正从理论上推动学生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垃圾分类知识体系,何品晶教授则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起公共选修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进行垃圾治理专业技术和治理实践教学。

“爱分类爱回收”垃圾分类项目同样充分调动起师生通过奖励制度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减量化、规范化、数据化的热情。33台回收机分布于校内宿舍区、教学区,每年回收量超过820吨,而全校师生因此每年积分到账、微信提现的结算金额已达82万余元。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10/09//16337754681340436381.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