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捐赠200万元设立奖学金,这对院士夫妇向青年人发出召唤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1-09-16  浏览:

9月15日,85岁高龄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与夫人——著名孢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他俩专门叮嘱“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校友和社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向更多青年学生发出召唤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汪品先院士、孙湘君教授与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共同签署捐赠协议。陈杰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陈杰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慷慨捐资助学的善举表示衷心感谢。“今天,我们又一次被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对祖国海洋事业的热爱、对青年后备人才的殷切期许所感动。”陈杰表示,学校一定会管理好、用好这笔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引领和育人作用,促进学科融合交叉,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今年已经85岁的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在生活上一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在捐资育人和回馈国家上,他们始终慷慨大方。这已不是他们夫妇第一次进行捐赠了。据学院负责人介绍,1998年汪品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他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汪院士夫妇心系抗疫前线,第一时间捐出了10万元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谈到为什么捐款,孙湘君说:“在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一直想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希望在青年学子的求知路上,为他们‘加点油’,促进学生更快成长,推动海洋学科、海洋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设立这个海洋奖学金,也是向更多学科专业领域的学生发出了召唤,希望有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到国家海洋事业的队伍中来。”汪品先特别指出,海洋属于跨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协同,非海洋学科的学生在这一领域也可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大有作为。

 钱可以慷慨,时间不可以慷慨

同济大学海洋楼是老院士每天埋头工作的“战场”,隔壁就是孙湘君办公室。两位老人朝夕相伴。

汪品先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孙湘君深深理解。她一退休就从北京来到上海,和他一起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奥秘,并受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他们曾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一起携手攀登科学高峰。

每年的除夕夜,孙湘君最开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一年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这一天晚上,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孙湘君说。

直至今日,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他曾每天工作14个小时。汪品先总说:“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汪品先1936年出生于上海。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促进形成“中国学派”,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质40多年,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

82岁那年,汪品先前往中国南海,9天内连续3次下潜到1400米的深海,发现深水珊瑚林,在全世界的深潜者中,他是年纪最大的那位。这趟深海之旅,他等了大半辈子,他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

1999年汪品先第一次参加南海科考,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这位对时间“很小气”的院士,经常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他遗憾自己“真正开始搞科研的岁月,开始得太晚”。他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大概要做三件事。一是他在同济大学上的《科学与文化》公开课,要把它写成书。二是要促成“低纬驱动”的学术假说,解决“气候演变”这个大的科学问题。三是要写个自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入驻B站和年轻人一起为科普做贡献

前不久,汪品先正式入驻B站,粉丝数超过100万。6月9日,他发布了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截至目前,播放量327.4万,49.2万点赞,热情的网友投币32.3万。打开弹幕,网友齐齐刷出“爷爷好!”“院士好!”“老师好!”,形成一片弹幕墙。

面对“火”出圈的热潮,汪品先说:“上世纪80年代做一个科学报告,后面要加映一场电影,人家才肯来听;现在有这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真的是高兴还来不及!”许多人都很关心,老院士“出圈”之后,会不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些甜蜜的烦恼,会不会挤占他宝贵的工作时间。

“这些短视频是在年轻人的协助下完成的,对我来说是‘一鸭多吃’,何乐而不为呢?”汪品先说,“到现在为止,我有两本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和《深海浅说》。里面还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开发出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出来,很生动,这些科普视频我准备继续做下去。”

在2013年出版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汪品先担任《海洋》分册主编。在书中,他设置了近200个问题,自己撰写或请相关专家回答。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引人入胜,是人们阅读汪品先科普作品的共同感受。汪品先一直认为,做科普不仅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科学家本人。他说:“科学是有趣的。好的科普,要求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化和提升,才能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说清楚。社会上对科学有一种误会,认为科学很枯燥、很呆板,这需要科学家自己来消除误会。”

“我们将以您为榜样,投入更多热情,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捐赠仪式上,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洪同芳向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致感谢辞赠送基于汪品先院士撰写的科普图书《深海浅说》制作而成的有声书。这是同学们自发筹备的“深海回声”有声电台,将《深海浅说》一书制作成有声书,发布在喜马拉雅和“同济海洋人”微信公众号上,年轻的力量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海洋科普作贡献。

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9/16/16317650681088575529.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