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春上海】探讨人生与道路,同济新生在这里学到了什么?

来源:青春上海   时间:2021-09-12  浏览:

“今年,恰逢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21周年,它21岁了,正如21岁的你们,年轻、活力、充满干劲和希望。21岁,是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年纪,是成长和蜕变的人生节点。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21岁,你成熟了吗?”这是今年开学,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给医学院全体新生们上的“第一课”。

 成熟的标志究竟是什么?  

今年是同济医学院整体搬迁沪西校区的第一年,医学院也成为了同济大学唯一一个拥有自己校区的学院。859位硕博研究生和220位本科生来到沪西校区,加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大家庭。

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走入人生新的阶段,似乎是成熟的标志,那究竟何为成熟呢?郑加麟给台下新生们指出了他所认为的成熟的首个标志——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

“人类与病魔的抗争伴随着黑暗、疼痛和折磨,医生就是这场无休止战争的冲锋战士。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终归有限,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唯有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锻造探究高深学问的知识基础和素质能力,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他说,选择从医,就是选择做一辈子的“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积累,是医学生的宿命,保持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是一个成熟的医学生必备的素养。这其中最好的榜样就是老学长,“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成熟的第二个标志,在他看来,是拥有不断超越的态度。他以今年的奥运健儿为例,“中国人在32岁,或者是在33岁,也可能跑得很快。”这句话是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前说的。如今,而立之年的他做到了。同样是32岁,马龙成为首位卫冕奥运会男单乒乓球冠军的运动员,实现了双圈大满贯,成为历史第一人。“从马龙身上,我们能看到真正的冠军,不是战胜对手,而是以热爱为底色,以超越自我为追求。只要热爱永不熄灭,当蜕变如期而至,人生终将飞驰。”

第三点,在他看来,是保持兼济天下的善意。“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大街小巷总是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一次在浦东机场的时候,有一个意大利的年轻学生向我问路,我回答她的时候发现她是第一次来中国到同济求学的短期留学生,我邀请她坐我的车,正好顺路。到达目的地,她一定要跟我平摊车费,我笑着告诉她我也是同济的,我们欢迎你。看着她的笑脸,我想因为我这一个小小的善举她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同济的热烈欢迎。”

他说,百十年前,同济建校初期,校董严希涛先生言道:“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同济的血液里奔涌着用工程报效国家、用医学救治世人的使命。“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唯有终身学习、不断超越,时刻以成熟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做兼济天下的一代名医。

 中国道路应该如何走?  

个人的成长需要立足于国家的发展。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则以一堂《迎接前沿性、颠覆性、变革性智能科技发展》的思政课,作为本学期“中国道路”课的首讲。

“人工智能是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工具,将成为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布局,将人工智能作为各国经济、社会、科技和军事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我国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加紧部署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以牢牢把握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

陈杰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动态和未来技术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包含单体智能、集群智能和智能群系统三大类,每个类别都有一些基础性、本源性、关键的科学问题尚不清楚,还未得到根本性突破。同学们在这些领域大有可为。他介绍了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人才、理论研究、研究设施、产业布局、原创性成果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差距,急需追赶和超越。他鼓励同济青年学子走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瞄准人工智能前沿尚未很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刻苦钻研,为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工智能发展为同济大学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济也正在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是改变世界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技术将赋能各行业,各学科依托人工智能开展交叉融合将大有作为。希望同济青年学子珍惜、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在校期间练就过硬本领,为加快推动上海、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助力。”陈杰校长表示。

“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思政大课,陈校长不仅讲解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前沿动态,而且阐释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部署和重大发展机遇,可以很好激发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感,增强道路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郭静文听完课后这样表示。

据介绍,“中国道路”是同济大学立足本校学科特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这学期“中国道路”课将着重向学生展示中国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对外交往、工程建设、经济管理、探索月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七个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邀请学校领导分别授课,作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又一探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9/12/1631430990106771435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