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典型 徐健:到西部开创自己的事业

来源:   时间:2003-06-12  浏览:
徐健,199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1998年攻读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在有条件留在大城市工作或直读博士的情况下,和同伴田广峰“逆向飞行”,来到“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安营扎寨”。

  徐健自述:

“落户”定西,是2001年4月的事,可与定西结缘则早于此五六年。从1995年起,每年暑期,我校“爱洒定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都要到定西送科技、送文化。在定西这片黄土地上,我睡农家炕,喝土窖水,就着咸菜吃土豆,踏着荒山搞调研,“零距离”感受定西的贫困,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可比自然环境带给我更大震撼的是那里质朴、善良又坚强的人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求知的眼神,感受乡亲们一次次热情的行动,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2001年硕士毕业时,我和田广峰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到定西去工作、去创业,用知识与能力开辟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到定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经济管理的专业特长,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尽管管理咨询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在西部它还仅仅是一个理念。如何更好地把我们的知识和定西的实践结合起来呢?通过这个咨询公司的实践,我们觉得要提高我们反哺那片土地的能力,必须创办产业,走发展实业的路子。

  定西地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比较集中的主产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但奇怪的是,在定西,却没有人把它看作产业来发展,真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在对市场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后,我们与甘肃的马铃薯科研机构合作,于2002年4月组建成立了定西地区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公司取名“金芋”,就是要把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土蛋蛋”的洋芋变成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在这一年多里,我整天围着这个“金蛋蛋”而忙碌着,建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让农民接受新的品种、养成新的种植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带着公司的技术人员走乡串户,向农民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常常在村里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我总是要掰着指头,反复给农户算他每亩地的效益账。有的时候,不管你怎么说,农户也宁愿种他的小麦,每亩收入三百元,也不愿意冒风险,相信我们的新品种。最后,我们在原来的条件下,又保证农户每亩地的最低收益。终于,农户们抱着尝试的态度种了起来。一年下来,有些家庭,仅马铃薯种植一项,便可增收五六千元。这在定西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今年开春,有不少定西之外的农民寻上门来,要加入我们的基地。

  基地落实了,种植技术的指导是关键。我们招聘了当地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每人承包几百亩地,住在基地上,培训最基层的农民技术员。在作物生长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如灌水、施肥、防病、中耕等,技术员都要亲临指导。我们开始尝试把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贯彻到农业种植的管理中去,要求保证每块基地的种植都是科学的。

  在这种基地模式下,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也增强了市场意识。现在,整个定西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发展四大产业之首的马铃薯产业。也许农民兄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马铃薯产业,但他们有最为直观的判断:种的马铃薯好卖了,值钱了!世世代代视为“土蛋蛋”的马铃薯变成他们发家致富的“金蛋蛋”。有一次在基地收购的时候,有一位农妇和她十几岁的儿子来交马铃薯,她告诉我,她儿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等着马铃薯卖下来的钱去交学费上学,如果没有这笔钱,可能孩子都上不了学。这位西部母亲朴实的话语,使我们感到为西部所有的付出得到了最有价值的回报!

  几年间,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帮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同时,还不忘为定西的公益事业穿针引线。借上海社会力量之手,为定西和临近地区捐建6所希望小学。为定西6所小学捐建图书馆,配备图书万余册。在定西县图书馆开办了启智工商管理分部。为定西的书画家在上海举办了画展,也让山区的孩子听到了钢琴家孔祥东送到校园的美妙琴声。

  回头想想,在创业的过程中,是定西这片黄土地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磨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步的成长。王选院士曾经说过:“个人的前途一定要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在祖国的发展中寻找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


新华网2003年06月12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