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旋 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杨浦区中心医院医务部主任、麻醉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前传
大年夜,我刚送完医院援鄂的几名护士长,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接到再一次组建医疗队的通知。我是2月16日夜里得到消息的。当时爱人已经入睡。我看了看她,想了又想,我是医务部的主任又是麻醉重症专业的医生,自己感觉这份名单应该要有我的名字会更合适,去的同事看到一起出行有院领导,医务部主任,会觉得放心,安心。那一夜,我无眠。我甚至有点激动,希望早一点天亮,可以一早就去向领导申请。
早上去请缨,发现还有郑鹏翔副院长和护理部王静主任。看到他们,让我更加有信心了。不久前的复评审,我院的管理理念,专业知识,医疗护理,都获得一致好评。这次出行,我们集合了八大专科护理人员,开展杨中心护理特色技术,我们有信心,为湖北患者提供专业,复合型的综合性护理。我成了这次出征的队长,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从得到通知到确认人数筹备物资,只用了短短一夜。
妻子在皮肤科工作,她的同事陈珍知道我要出征,第一时间帮我购买了保暖用品,我不知道妻子上班后得知消息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责怪我,全世界都知道了,却唯独瞒着她。要安排的东西很多,我已经来不及给她解释和商量了。昨天她熟睡时,我就想的很明白。和平年代,医院就是战场。湖北还有千万户百姓因为病痛折磨而无法入睡,我们穿上白战袍,就是为了与阎罗王争分夺秒,为了守一方健康安宁。
最担心的电话还是响起了,我赶紧压低声音,尽量让自己变得温柔不那么招人烦,“喂......”没想到妻子没有一句责怪,告诉我看完门诊就回去给我整理行李。

出征前的宣誓大会
出征
2月19号,五十人医疗队踏上援鄂之路。儿媳恰好是机场工作,负责了我们这次的餐食。儿媳说,爸爸,我一定给杨中心安排最好的饭菜。儿子打趣到,儿媳上班从来没有如此积极。儿子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又郑重跟我说,叫我注意好身体,放心家里。行李昨天就托管在单位,但妻子还是不放心,临走临走又扒拉出一堆必带品装在双肩包里。看着一家子人为我忙碌,我不禁眼眶有些湿润,此次远征,家人、医院、区政府、区卫健委,都做了大量后勤保障、培训、安排、物资准备等工作。他们事无巨细的安排好一切,就是为了让我们可以轻松上阵没有牵挂。他们就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暗暗发誓,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战疫,在这次“大考”中,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就如宣誓中的那样,我们是杨中心的勇士,战胜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勇往直前!

妻子与儿媳在机场为我送别
战场
下了飞机一路到雷神山,马路上非常冷清,武汉是个很热闹的城市,因为新冠病毒,让这个城市蒙上一层孤寂。
开会的地点离住宿地方只有五公里,虽然很近,但是交通管制,六家医院光集合就花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风尘仆仆,但看到酒店为我们细心准备,民众和志愿者都很尽心尽力,我们也消除了人生地不熟的不适感,很快就融合其中了。
我们这次接管雷神山医院c1到c4四个普通病区和一个监护单元,普通病区48个床位,监护病房32个床c3病区48张床位,共3组,杨浦区中心医院管2组32张床,第一人民医院管一组16张床,郑院长担任病区主任,王静任护士长。
接下来我们开始接管病房了,从药品、耗材、设备、信息、生活用品、病人用品、防控用品领用在紧张有序的推进,病区环境整理,流程设计,人员分工,院感培训,应急演练,医护相关制度的学习落实……工作千头万绪,平时在单位里这些都是有各个部门共同完成,现在只能我们自己上场,还是不小的考验。大家都在咬牙坚持,为尽快达到收治病人的目标,忘记吃饭是常态。三天的准备,一个完全新建的病区,达到了能收治病人的标准,我们杨中心的医疗队做到了。周六晚上6点,我们通过院方验收的那一刻,大家忘记了几天来的辛苦,疲劳,都特别高兴。只是特殊时期,连庆功的仪式都没有,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迎接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挑战,病区启用,我们才算真正走上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主战场。


筹备病房 病房验收
战役
真正开始收治病人了,我们的医护还是有一些紧张和忐忑。虽然之前经历过无数次演练,但毕竟是真正进仓,需要直接接触护理。党员、团干部、高年资的同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带头作用,大家忙碌起来后一点不含糊,动作麻利,思路清晰。经过全科几十位医护人员的努力,2个多小时我们就收治了33名病人。指挥部一看我们效率高,又加收了3名病人,一下子空空的病房就都满了。
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医疗组、护理组,每天通过微信,短会等方式来制定治疗方案,讨论病情,熟悉流程。周而复始,竟然就这样过去一个星期。
又到周末,我看队员们吃了10天的盒饭都胃口不佳,就和酒店商量了一下,借用了他们的餐厅,想做一些上海菜给大家。
我联系了好多地方,想看看有没有河鲜。鱼、虾都可以。可是大部分回复我的都是,眼下别说鱼虾,就连家养的小乌龟、金鱼都很难弄到。我不禁感慨,湖北武汉,素有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美誉。如今想要弄一条鱼,一瓢虾都非常困难。这次疫情对整个城市影响太大了。花开疫散,愿我们的到来,能让这个城市尽快恢复活力。
平日在家不下厨的我今天做饭格外积极,不一会儿就做了好几个地道本帮菜。大家这顿饭吃的异常开心,盘子都不用洗了,干干净净连汤汁也不剩。看着这些同事吃的满意,是我连日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了。
大家都夸是我这顿饭做得好,吃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我当然知道是他们嘴甜哄我,但我依然非常满意,一方面是我改善伙食确实给苦闷的生活带来一点甜,一方面也满意,我们杨中心队员个顶个好样的,让带队的我非常自豪。


郭家私房菜正式开业
可是这种好心情还没让我多飘一会,就接到通知,晚上即将再转来六位病人。我和郑院长赶紧联系当班的医生,王静主任也是电话不断,毕竟有点担心,上一次收病人可是全科出动的,我们现在才2个医生和4个护士在当班,还要管理病区的病人。前方的队员倒是很淡定,9点多钟病人一到,才花了10分钟,6个病人收治完成,我们的效率越来越快了!
6个病人还比较复杂,我们增加了四个护士进仓。一个男性47岁的病人,伴有淋巴瘤,糖尿病,进病房就是高热,低氧,医护们即刻给予对症处理,还有个女病人也发生了低氧,也得到及时的处理。中夜班密切配合,病史,医嘱,治疗一气呵成。一班收6个,这在我们综合性医院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都不是难事了。

病例讨论,细节化流程会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里工作半个月了,大家渐渐适应了这里的一切,也克服了最初的恐惧,水土不服,紧张感。整个c3病区也进入到一个平稳,有序的工作状态,下班有时候晚了,班车走了,加上交通管制,可能连续上班10多小时走不了,误了饭点,不能喝水,站久了静脉曲张,皮肤压迫,是常有的事。但大家都没有计较,也很乐观,很多队员说这段日子会成为自己永久的记忆,大家得到了锻炼,也改变了许多。都希望今后武汉这个城市好了,可以好好来看看,旅游一下。
杨中心的团队在这次战疫里得到了各界高度评价,这得益于我们前期的培训,磨合到位,也是大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充分体现。还有大后方的保障,医院工会,各级领导,科室对我们的支持,帮扶困难家庭,辅导学生作业,配送蔬菜药品。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认识不认识的,给我捐赠袜子,泡面,一次性毛巾,肉食品等各类生活物资。我们帮助病人,他们在后方默默关心支持我们,让我们毫无杂念,更加坚定。

各界捐赠的物资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社会各界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都有共同的心愿,就是尽快结束这次战疫。现在进入三月份了,万物复苏,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帮助下,武汉这个城市会很快治愈,恢复生机。我们杨中心有一株樱花树,每到这个季节,就樱花开满,十分生动。而武汉也一直有最美樱花城的美誉。每天上班下班,说是来武汉半月,但我还哪里都没有去过。希望,武汉樱花开满城的时候,也是我们平安撤退的时候。会有一天,我带着我的家人,来看看樱花,看看我战斗过,留下特殊记忆的地方,希望下次来这个城市,不再是消毒水的味道,而是处处花香。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40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