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网】高校“云团课”为战“疫”助力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2-28  浏览: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请你们照顾好自己,期待你们健康归来!”……日前,同济大学一堂特别主题团课的讲台设在武汉方舱医院,约20万名青年学子在线听课,而主讲人正是正奋战在方舱医院医疗救治一线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们。

同济大学等沪上高校约20万青年学子通过bilibili视频网站在线听课,并与前方医疗队员们互动,送上由衷的敬意与温暖的祝福。在直播正式开始前,一条条温暖的弹幕就一次次刷屏。一个小时内,累计弹幕3万余条。

同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场万人线上团课《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引人关注,24小时内10411人加入讲座,8897人完成视频学习,7935人填写课后问卷……

第一讲由复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陈捷亮主讲。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离鉴、病原学、流行病学到临床特点,从梳理疫情开始至今关键的演变阶段和防控难点,到切实执行传染病防控三原则的必要性,从展现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到复旦上医人的使命担当……

“课程既有‘干货’又不艰深晦涩,希望以后推出的团课也能够这般‘入脑入心’。”“作为一名医学生,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会尽我的力量宣传,保护我的亲人和周边人群,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贡献一份力量。”课后,线上留言比比皆是。

战“疫”当前,相聚的时光虽然“迟到”,主题团日不曾缺席。最近,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全校基层团支部开展了“青春战疫,你我同行”线上主题团日活动,让同学们“云”中相聚,共同战“疫”。“假期每天在家学习,训练手绘2小时,学英语2小时,运动半小时,练毛笔字半小时,看网课1小时,每天都很充实,为了考研做准备。”

“风雨中凝聚民族的力量,我们坚信有爱就会赢”“有难一起扛,共同分担才最坚强”……近日,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2019级三班召开“战‘疫’团旗飘,青春勇担当”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同学们接力写下抗击疫情主题歌曲《坚信爱会赢》中的歌词,并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活动中,支部团员积极响应,广泛参与,以实际行动点燃爱与希望,传播正能量。一句句歌词、一声声祝福在同学们笔尖传递,力透纸背,纸短情长,表达了同学们对前线医护工作者的崇高敬意,抒发了团员青年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我是林屹,我志愿加入宁波大学防疫志愿队伍”“我是宋健,我志愿加入宁波大学防疫志愿队伍”……近日,在宁波大学2018级临床医学2班团支部线上团日活动中,50名团员青年主动申请加入医学院抗疫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学后,这支医学院抗疫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将主动参与到本校内部和学校所在街道防护宣传、政策解读、医疗救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等各类志愿活动中。

2月初,共青团宁波大学委员会号召全校基层团支部开展“众志成城 团结战‘疫’”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吹响青春集结号。各支部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新媒体阵地将身处全国各地的宁大学子动员起来,增进团员青年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朋辈教育,消解负能量,化危为机。在近期的团日活动中,团员们结合专业所长,主动通过QQ、微博、微信等向身边的人宣传法律知识、粉碎网络谣言、做好科普工作,承担起社会责任。

为了引导全校团员青年强化责任意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江苏大学团委在全校开展了“汇聚合力 阻击疫情”特殊团日活动,通过防疫知识学习、书信、诗歌、视频、漫画等形式,为打赢疫情阻击战熔铸坚定信念、凝聚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团员,我虽然‘宅’在家中,但也尽我所能,每天关心同学们健康情况,宣传防疫知识。您守护前线,我也要守护班级180名同学们啊!”近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马舒赫写给妈妈陈红的家书在该校“刷屏”。陈红是安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ICU护士长、安徽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

最近,马舒赫多了一重身份,他报名成为团安徽省委“安心战疫·徽团助力”活动志愿者。“身边许多医务人员家庭和我的家庭情况一样,而且有些孩子年龄比我小得多,我更能理解他们的感受,我会提供热情、专业的服务为他们解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联合该校附属第一医院团委,依托该校“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研究生支教团,组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一对一”学业辅导突击队,开展线上学业辅导。

该校物理学院学生康宁是“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每天晚上7点到9点,他负责对4名高三学生进行线上教学。“我一般下午4点就开始准备,学生会提前上传需要讲解的题目,我全部做一遍,分析并记录解题思路,以及对应的考点和易错点。”

“每次直播结束后,虽口干舌燥,但基本能讲明白同学的问题。发挥自己数理专长,为备战高考的学生解难题,感觉很有获得感。”康宁说,学校还开展了线上战疫免费公益课堂,很多同学都参加了。

(原文链接: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h5/article.html?articleId=01eb63b839cc39c6a56e52782d2389e8&share_device_token=9F3EF9D5-9BA3-440B-AA6F-46BAA66006FD&share_time=1582861255377&share_type=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