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央广网】自信挥戈能退疫,战旗猎猎映汉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通信后勤人员群像速写

来源:央广网   时间:2020-02-28  浏览:

抗雪后合影

“我们通信、后勤保障团队的工作真的是没啥可说的,都是细事小事、服务医生护士的琐碎小事。”电话那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副队长、军人出身的姜波不断地“咝咝”着、嗫嚅着,仿佛吃了口烫嘴的饭。这是该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半个月,记者采访姜波时的情景。与他的腼腆相对应的是,国家卫健委、湖北省、武汉市各级领导纷纷点赞救援队杰出的工作。

开赴战场的命令下达之后......

“2月3日晚,接到国家卫健委命令:医疗队整建制开赴武汉,履行抗疫使命。”医疗队立刻进入战时状态,先行忙碌的就是行政后勤人员:徐红福、周程辉、屠一鸣、刘博、姚碧成、傅志强、汤伟清、陶华、陶军华、吴哲锋、王春军、陈雄、陈峰、金惠荣、蔡斌杰、洪昶德、罗永彬、靳海洋、王家麟、叶晓佟、杜勇。他们岗位不同,年长者50岁,年轻者25岁,大部分40岁左右,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言语,干活没说的。

帐篷搭建中

接到命令,天已渐渐黑下来。上海的气温8℃,春寒料峭。应急队一边联系货柜车,一边往十台队车上装各种物资,这些物资将在极端情况下,保证55名队员正常工作生活半个月。“小伙子们先是穿着毛衣、后来单衣,再后来单衣还满头是汗,装车装到凌晨3点,我们十余位司机第二天早晨8点还要开车出发。我让他们赶紧休息去了。其余的几位同志,一直干到早晨7点,终于将11辆大车收拾停当。”姜波原本言语不多,但说起这个细节却是江水滔滔的样子,话语间我听出了他的不忍和心疼:都是同甘共苦的弟兄。

一列整编车队的行进速度不快,直到晚上11点才到武汉战区指定的武汉客厅前广场。“一路上,服务区不营业,大家饿了吃泡面;司机必须遵守两小时休息20分钟的规定,我和徐红福书记一路上都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姜波介绍。

后勤队员们合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平环境下,一支现代化的医疗部队长距离移动,“粮草”就是通信保障。为了在一周之内完成移动医院信息系统的搭建工作,已经奔赴武汉抗疫的刘博说:“我们都拼了,那几天不眠不休,饿了几块饼干、一碗泡面,困了或趴或倚凭桌子靠椅子打个盹,因为大家心里清楚,这次要在‘云上’搭建一套移动医院信息系统。”2月6日,信息中心本部员工和前线两位同事默契配合,这套集门诊、住院为一体的医院信息系统在武汉客厅前广场的帐篷移动医院内正式落地,实现了上海与武汉之间的实时通信。初步配置系统工作站15个,可实现“无纸化”医疗。截止目前,已完成多次远程会诊,使帐篷医院成为方舱医院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是护佑病患的“驱动器”。

记者从救援队朋友圈的图片上看到:蓝底盘白扶架的平板推车,上面堆着牛皮纸箱、塑料袋、气瓶;自备叉车正从货柜车上卸货,蓝底白色外文字一看就是德国造;帐篷医院里,床搭起来了、桌子安上了,电脑摆出来了,医疗器械把帐篷装扮得专业感满满。大本营东方医院赠送武汉的《抗疫·安心》读本来了,搬书当然是小伙子们的事:偌大的一堆,推车、人力一起上,得尽快送到各个患者收治医院去。

“什么都想到了,就是下大雪没有想到。”医疗队执行队长孙贵新说。这场始料未及的雪下得大、下得猛。24顶帐篷,每顶都40余平方,输液架、椅子、拖把......各种工具都用上了;实在没有工具了,雪还在肆意地越来越疾地压着棚顶,司机汤伟清挺着光头就朝着顶冲过去,王家麟挥着拳头砸向顶棚......雪下到晚6点半左右停了;队员们干到晚7:40左右,24顶帐篷的雪清除干净。“歇下来,我们拍了那张照片,18位勇士。”姜波说,干完后,大家手脚冰凉,不少人鞋里都是雪水;第二天发现大家基本都受伤了,手腕、肩膀、腿,大多是扭伤、碰伤。

队员的日常这样保障

“今天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天。”2月20日,姜波再次接受采访时,电话那头的他,还是满心歉疚的语气:今天方舱又走了几支医疗队,医生护士的排班又有变化,我们得负责接送;医护人员为了不上厕所,进舱前一两个小时就开始不吃不喝,出来了就会很饿,我们会在进舱口的帐篷处备些零食让他们垫垫;夜班护士很辛苦,夜里出来两点多,我们在班车上备好泡面、小零食、军大衣,候在方舱口。姜波专门在当地借了三辆商务车,这样队员就不用在寒风冷雨中等班车了。

大厨烹饪美食中,为队员们改善伙食

援鄂救援队党支部书记、保卫科科长徐红福介绍,保障、后勤队员主要工作,一是接送队员上下班;二是为上班医护做好上班与下班全身消毒工作,包括车辆消毒;三是坚持帐篷医院安全维保值班,确保帐篷,物资,水电,药品,库房,病房等设施安全运行,同时协助武汉客厅指挥部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四是对接联系地方物资捐赠登记发放工作,五是做好饮食安全保障和宾馆住地安全工作:确实琐碎,繁杂,也很忙。

保障队员叶晓佟提供了一份工作日志,记者随机选了2月10日的日志,里面汇总了后勤人员一天的工作内容:9点至11点,搬运集卡所有防护物资、药品物资至11楼各房间并整理;11点至13点,驱车前往方舱医院搬卸集卡车上剩余的90张床等其他物资并整理放至物资仓库;13点至14点,卸集装箱车7吨半宣传书籍资料并整理;15点至17点30分,准备餐饮,洗菜、烧饭;14点至18点,根据运输地点协调车辆运输及装载……全天派车来回接送医护20余次;分发还未领取过物资的医护;协调酒店每日用餐人数;每日夜间值班。

正如姜波所言,“职责就是保障全队的正常运转,但不是车轮和方向盘,是那雨刮器和打气筒。”数不出“像样事情”的保障团队,2月14日这天为每一位队员都准备了心形的巧克力;每天雷打不动地为夜班队员留好10份热腾腾的饭菜。他们更像润滑油,队员随叫随到、任务到边到角,每天最晚收工。因为干得一丝不苟、优质高效,一样受到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的表扬:“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保障工作做得是最好的。”

收获满满的都是点赞

医疗队药师黄国鑫的日记写道:“日子过得好快,已记不得来武汉第几天了......后勤兄弟们把物资都省给我们了,它们都是最可爱的人。顺便说一句,杜勇烧的饭菜好吃极了!”而当记者找到大厨杜勇,问话总比回答字数多。他嘴里往外蹦的也就“没啥”“本帮菜、川味”“他们爱吃啥,我知道”。这位话不多的大厨却牢牢抓住了50余位男女长幼的胃。洗菜、涮锅,热腾腾的油淋茄子、西红柿鸡蛋、红烧肉.....大厨贴心地为队员们改善伙食,消解长时间离家产生的思乡情。

这是一面飘扬在帐篷顶上的国旗。雷撼说:多少年后,当你回首往事,一定会觉得,我为这面旗帜拼搏过,我光荣。

下雪那两天,天气湿冷寒气逼人,徐红福就在群里吆喝:“暖宝宝优先给医护医技一线队员。”队员们纷纷响应:“女同志暖宝不够用的到我房间来拿,1101房。”“后勤同志帐篷内值夜班需要也可来拿,1209。”孙贵新喊:“优先供应进舱的同志们,然后是值夜班的后勤。”书记徐红福回话孙贵新:“后勤不考虑,应该给一线的队员,他们辛苦!”心内科女医生李昕说:“后勤值班的才辛苦,我们里三层外三层,上个班反而热了!”这个主意惹得群里好一阵热闹。

也有善意的提醒:防护物资十分紧缺,尤其是眼罩。“请队员务必珍惜保障我们完成任务的武器,节约使用防护用品。”检验科的于思远说:“要感谢各位领导、行政后勤所有同志,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安全,你们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小的尿不湿立马安排到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医护注意安全。虽然我是个八尺男儿,但心里也有很多细微的感情在流淌,感谢我们每一位队员的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我们东方团队是一颗最亮的星!”

保障后勤的工作也赢得了当地街道的赞许。每日的补给、菜蔬定时补给不说,那位用“铁头功”除雪的汤伟清第二天过生日。大家正在发愁生日蛋糕何处寻时(除了生活必需品店,其它店面全部关门),当地街道送来了蛋糕,只见汤伟清一双大手捧着迷你蛋糕,憨厚而多皱的脸绽放成了一朵红艳艳的花儿。

(原文链接:http://www.cnr.cn/shanghai/tt/20200227/t20200227_524994464.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