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6月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初步解开南海形成的科学之谜。
6月11日,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标志着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考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据了解,“决心号”拥有1400平方米的七层实验室,可供进行沉积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于2月8日在中国香港起航,共有来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4个国家的64名科学家参加,其中26人为中国科学家。
368航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翦知湣介绍说,此轮大洋钻探改变了南海成因的原有观点,可望引发对东亚和西太平洋演变历史的重新认识。40年来,关于南海成因的观点来自欧洲:法国人提出印度的碰撞使印支半岛向南突出,推出了南海,所以原因在北边;英国人认为古南海向婆罗洲的俯冲拉开了南海,原因在南边。此轮大洋钻探的结果揭示了南海深海盆由东向西推进的记录,说明原因很可能在东边。
367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孙珍告诉记者,钻探结果显示,南海大陆边缘在始新世时已发生陆壳减薄和沉降,在渐新世的同张裂期已处于深水环境,并发生复杂的沉积和深海火山活动,稍后期的岩浆活动已具有典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她表示,南海这种独特的“非火山型”张裂过程,明显不同于北大西洋伊比利亚—纽芬兰“非火山型”这一世界典型,由此揭示了南海不同于大洋模式的边缘海张裂机制。“南海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认识,有待重新评价大陆破裂的机制。”
记者从当天举行的学术论坛上获悉,中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近20年来,在深海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此轮大洋钻探告捷使我国学术界由此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促成了与深海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全面接轨。南海大洋钻探吸引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众多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子“下海”,参加大洋钻探船上和陆上的国际合作,直接面对国际学术竞争,扭转了长期以来海陆脱节、重陆轻海的偏向,在多个学术单位形成了围绕大洋钻探的深海研究队伍。
与此同时,专家表示,南海的所有四次大洋钻探航次全都是中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和主持完成的。其研究成果正逐步发表,保证了我国占领南海学术高点,确立了我国在南海的学术主导地位。
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大洋钻探一直是地球科学的最前沿。未来,中国要积极推进由自己执行的大洋钻探,建造国际第四个大洋钻探岩芯库和实验室,并争取2019年主办讨论科学计划的国际大会,与国际学术界共同制定新十年大洋钻探的科学目标。他提出,中国还要在此基础上建造自己的国际大洋钻探船,从国际的最高层深海合作中脱颖而出,力争在2028年前后成为国际大洋钻探的重要领导力量,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7-06-13 第1版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