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劳动报:动物为什么会猎食?

来源:劳动报   时间:2017-01-18  浏览:

  直接激活小鼠前脑的中央杏仁核,发现小鼠竟然对原本并无兴趣的小木棍、对原本害怕的机器虫子产生攻击和啃咬的行为。由此,“猎食”———这一本能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得以被首次揭示。日前,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师韩雯斐博士作为第一作者,与教授共同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杂志上发表封面论文,首次清晰阐释了前脑对脑干以及头颈颅面运动的调控,开创了口腔颌面部感受环路研究领域的先河。
  采用光遗传手段论证
  韩雯斐博士介绍,作为生物体重要本能行为的“猎食”行为,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物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摄取食物的研究极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有文章提及中央杏仁核可能与主动“猎食”有关,而简单摄入食物颗粒的“摄食”行为,并不会引发中央杏仁核的神经反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说,课题组采用光遗传、药物遗传手段,直接激活小鼠的中央杏仁核,结果令人惊奇:小鼠竟然对本来没有兴趣的小木棍、本来害怕的机器虫子产生了攻击和啃咬的行为。在体脑电记录也显示,中央杏仁核直接诱发肌肉的收缩,积极参与了“猎食”行为,而非没有难度的“摄食”行为。
  中央杏仁核是“闸门”
  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觉信息和情绪调节的中心,一般认为与恐惧和焦虑有关,研究发现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猎食行为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一结果非常出人意料。研究者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的神经投射,同时广泛分布着各种调节激素的受体(包括肾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运动输出的“闸门”功能,将上游的感觉与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并输出到中脑和脑干的运动中枢,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情感环路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精密联系。另外,该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对脑干头颈部运动中枢的精细调控环路,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头颈部运动失常(比如夜磨牙征)与情绪调节之间的联系。(郭娜)
  http://www.51ldb.com/ldb/node41/node2151/20170118/n58679/n58689/u1ai315203.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