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黄艾娇 记者 吴苡婷)企业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业环境?大学应当如何培养面向工业4.0的未来工程师?校企又当如何联手开展工业4.0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及应用?日前,同济大学举行以“准备好迎接工业4.0了吗”为主题的中德工业创新和教育改革战略研讨会,来自中德两国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议发展工业4.0 的核心要素及由此给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带来的挑战。
据悉,2014年10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联手德国菲尼克斯公司,在该校嘉定校区建成国内首个“工业 4.0——智能工厂实验室”。实验室里拥有一系列硬件设备和支撑软件,实现了人、加工件与机器的智能通信与协同工作。这一实验室服务于同济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大学生科技创新及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面向工业 4.0的工程人才,开展面向工业4.0的关键技术研究,力争成为生产制造业构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应用示范工程。
继“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落成之后,同济大学组建起跨学科的队伍,包括该校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等多个学院在内的众多专家教授共同探讨、研究工业4.0的未来发展,并与航天、航空、汽车、船舶等国家大型企业携手紧密合作,旨在为中国工业领域发展工业4.0奠定基础。同时,中德工程学院还基于自身国际交流平台优势,已与一批国际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如与蔡司公司共建“智能检测教育科研基地”,与西门子公司将建立相关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与艾默生等公司开展面向工业4.0的流程工业实验室建设等。
据介绍,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正积极开展实验室相关建设工作,包括工业4.0智能工厂二期建设,如智能仓储、智能装配线等,以进一步充实工业4.0的发展方向,加快我国相关科技领域的突破创新。
此外,为了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工业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自本学期起,同济大学率先在全国首开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工业4.0导论》选修课程,以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当前工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发展工业4.0的步骤、实施方案及未来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将与西门子、菲尼克斯、库卡等一批跨国企业和全球知名大学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实践项目。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50401&n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