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本报讯近日,不少走过同济大学的市民发现,周边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十字路口的卫生死角成了开放式的街心花园,车站、树荫下多了可供休憩的座椅,原本破旧的学校外墙被修葺一新,就连杂乱无章的沿街广告牌也经过了统一设计。华灯初上时,赤峰路上的景观灯给这条“设计一条街”镀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感觉同济周边的人文气息越来越浓了。”一位市民说。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变化。经过近半年的整治,如今那些聚集在同济周边的流动摊贩已经难觅踪迹,周边道路不论是环境卫生,还是交通状况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无证设摊、夜排档等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跨区联动,对接高校
一直以来,同济大学校园周边是流动摊贩最活跃的地方,占道经营、乱设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和周边交通,还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执法人员针对这种现象一直在进行整顿,但是效果总是微乎其微。
同济大学地处杨浦、虹口两区交界处,密云路的西侧属虹口区,东侧属杨浦区。校园周边的流动摊贩主要聚集在密云路、赤峰路口和赤峰路50号的同济大学校门口。“这些流动摊贩有30多家,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90%以上租住在附近。”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往在城市管理中,城管部门按区域进行划分,因此在执法中,常出现“打游击”和“一边倒”的现象。每当杨浦城管加大执法力度,对同济周边进行整治时,摊贩们便迅速“涌”到一路之隔的虹口管辖区内;而虹口城管进行执法整治时,摊贩们又迅速“回潮”到杨浦区域内。“结果就是,每次执法都治标不治本,达不到整治的目的。”
但这些无证摊贩在学生中很受欢迎,被高校学生亲切地称为“黑暗料理”。“学校食堂关得早,我们晚上常来这里买夜宵。”几位学生告诉记者。根据相关部门的排摸,在同济周边的30多家流动摊贩中,超过一半是经营食品的,主要售卖烧烤、炒面、炒米粉等快餐食品,除了供应三餐,还提供夜宵,最晚的要凌晨2点才收摊。
针对这些情况,四平路街道加强与外区、高校的对接,联手共治乱设摊顽症。一方面,四平路街道与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建立起跨区联动工作例会制度,四平城管每周与曲阳城管召开工作例会,定期联合执法,加强长效、常态管理。另一方面,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两处一集团”(保卫处、资产处、后勤集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高校周边社会治安、无证设摊、食品、交通安全等执法整治难题进行沟通,共同探索创新管理机制。
通过“大联动”机制,四平路街道对环同济区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取缔乱设摊和“黑暗料理”等不安全食品,在同济大学校门附近设置5辆“爱心帮帮车”,满足师生的用餐需求;同济大学改善学生伙食供应,将用餐时间延长至夜间十点半,落实高校周边5米范围内“门责制”,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在赤峰路校办工厂厂区内开辟停车场,缓解大型会议期间车辆停放问题。此外,街校双方还与警方合作,加强治安巡逻,重点打击同济周边“拎抢、扒窃、诈骗”等盗窃行为。
整体再设计,凸显人文气息
环境卫生上去了,但环同济特色还没凸显出来。于是,四平路街道会同区绿化市容局,共同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景观进行改造升级。双方还引入了环同济相关建筑工程单位作为外部“智囊”,对环同济景观进行整体再设计。
在设计师眼中,环同济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店招形式多而杂,围墙、入口简陋且新旧不一,景观设施凸显不出同济文化,缺少点亮空间的创意和艺术氛围。“在改造中,我们着重凸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人文气息。”林李景观相关负责人说。最终,改造方案结合校园元素,旨在打造一条以同济文化及大学生生活特色为主导的文化街区。
在赤峰路、密云路转角处,原本茂密的绿茵几乎遮挡了交通信号灯,影响了司机和行人的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也容易形成卫生死角。经改造,如今这片绿地变成了一个街心花园。原有的广玉兰、青枫、雪松等高大树木已被移栽到内侧,新增了红枫、桂花等植物,增加季相变化。通过这样的改建,从前凌乱的植被,变成了彩色的街景,让人看得心旷神怡。“现在,行人可以在开放的花园里散步、休憩,欣赏周边的街景。”
赤峰路上杂乱无章的店招店牌,也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师用线条与色彩元素将整条街的店招进行美化,并在同济大学外墙设计中将加入图文介绍,以同济历史文化为主题,让行人能驻足感受同济的百年校史。
据了解,环同济的景观设计改造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该项目中,学校和街道其实还有很多想法尚未实施,但在时机未成熟前,我们宁愿‘留白’,给未来留下更多发展空间。”该负责人表示。
http://www.yptimes.cn/html/2014-06/12/content_3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