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一直以来因其高死亡率、低生存率而令医学界为之色变,迄今为止其早期发现诊断的技术壁垒仍然是许多医学科学家难以攻破的险峰。5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第十人民医院陆琰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UPF1基因突变在恶性胰腺癌(胰腺腺鳞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首次在世界上揭开了“癌王”形成、发展、转归之谜。
胰腺癌非单一疾病
由于胰腺是一个非常隐蔽的器官,“躲藏”在胃、肝、十二指肠等脏器的包围中,常规超声检查难以直接窥其面貌,医生往往只能通过胆管、肝脏等周边脏器的声影,间接推断出胰头部位大体的情况。因此,除非是胰腺癌侵袭胆管引发黄疸,早期鲜有典型症状,常常不会引起重视。一旦确诊,往往已到了晚期。
从病理学角度看,胰腺癌并不是一种单一疾病,其最凶险的是一种由两种恶性细胞混合而成的肿瘤———腺鳞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不到五个月,长期以来诊断主要依靠医生主观判断———即病理检查肿瘤组织中鳞癌细胞所占比例达到30%或以上。但这样的诊断为时已晚,错过了最好的早期诊断治疗机会。
从实验室到手术室
要想窥见胰腺腺鳞癌的本质,必须走出实验室,直接获得最为新鲜的标本。陆琰君教授团队的成员轮流排班24小时守在手术室前,第一时间取得24名患者最新鲜的肿瘤标本。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表达出来的基因的RNA转录子序列十分紊乱,不同于之前研究确认的任何一种已经报道过的RNA转录子。严谨的陆教授没有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逐一比对变异的RNA转录子,最终发现它是一个无意义介导信使RNA的靶向物,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被快速降解掉的。它的不寻常出现,标志着细胞内保障RNA质量的监控机制系统出现问题,而它的变异最终会导致表达出的蛋白功能紊乱。
世界上很多研究者苦苦追寻并且一再的预言RNA和肿瘤会有密切联系,却苦于一直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陆教授的该项发现开启了RNA和人类疾病关联研究的新篇章,《自然·医学》认为这对于未来找到胰腺癌治疗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李蓓)
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40528/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