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新上海网:同济教授研发废家电“无害化、资源化”系列关键技术

来源:【中新上海网】   时间:2014-04-24  浏览:

  中新上海网4月24日电(黄艾娇)当你随便丢弃一件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旧电视机、旧电脑时,你是否曾想过,它们既可能成为一个有害的污染源,又可以变身为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光明教授科研团队历时十余年研究,研发的“废家电组成材料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为解决废弃家电的归宿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专业路径。相关研究成果现身24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废弃家电产生量巨大,成分复杂,含有许多有毒有害成分,如重金属类及化学物质,还有一些难降解有机物。”李光明教授团队废家电课题负责人贺文智教授说,一方面,这些废弃家电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对土壤、水等造成污染,直接危害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这些废弃家电中还有许多材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经过科学的技术处理,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
  随着电子产品快速发展,家电产品更新换代,电子废弃物产出量逐年上升,已带来新的不容小觑的环境问题。自2002年起,李光明教授科研团队开始关注这一世界环境热点问题,联手环保科技企业和兄弟高校,着手针对不同类型的废弃家电,进行各专项技术及其工艺的研发,一方面以减少其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对其部分有用材料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换了一款新手机,旧手机中的锂离子电池还有再利用的价值吗?贺文智教授介绍,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在家电中应用广泛,废锂电池产出量巨大,其身上仍存有不少“宝贝”: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钴酸锂”、“铝”,及负极中含有的“铜”、“石墨碳”等成分,均有回用价值。为此,课题组研发了多种处理工艺,对它们予以分类处理:对其正极进行热分解,可分离出银白色的“金属铝”;对已失效的钴酸锂进行“超声一步法”除去杂质与修复,可使它恢复电化学性能并再用于电池生产,所制备的电池首次充放电效率超过98%;对其负极进行捶振、筛分,可将其中98%的铜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研究团队与上海伟翔环保公司合作,已形成每年200吨的废锂离子电池处理生产线。
  老式电视机的显示器,也能神奇变身为许多可用资源。针对其屏玻璃和锥玻璃的成分组成,课题组采用“湿法冶金”技术,将锥玻璃中的“铅”提炼出来,并将它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硫酸铅”。此处理工艺不仅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相比“火法炼铅”技术,其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容易推广,产品附加值更高。屏玻璃则可用于制备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泡沫玻璃”。
  而新一代电视机液晶显示器,含液晶、玻璃、有机塑料等多种材料。采用课题组开发的“水热氧化”技术,具有潜在环境危害的废液晶,在温度为275℃时反应5分钟,其降解率可达97.6%,有毒有害物质得以消解;有机材料偏光片在350℃水热环境下反应5分钟,可转化形成的乙酸产率达44.7%。
  还有废弃的线路板,内含的镀金、铜等可被高效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新金属的开采炼制。课题组开发了“固体流态化分离”工艺,能对金属与非金属进行高效分离、富集,主要金属铜的回收率高达96%,并实现全程零污染排放;对分离所得的、富含树脂材料的非金属材料进行热解处理,不仅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油产品,同时对所含的溴化阻燃剂进行了无害化转化。
  “国家出台并完善了关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等政策,相信可以调动越来越多企业投身废弃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积极性。”贺文智教授说,我们愿与更多环保企业一道,为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回收利用多种资源,做出我们的贡献。”(完)
  http://www.sh.chinanews.com/PageUrl/20144241559107.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