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高校之窗:同济大学: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做好学风建设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时间:2014-04-03  浏览:

  

裴钢
 裴 钢

  2013年7月召开的同济大学第十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同济大学中长期的发展愿景:要在已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争取到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方向迈进。以办学定位为指导,同济大学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近年来,学校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发展对本科培养质量提升的支撑、专业建设对本科培养目标达成的保证、管理体制机制对教学中心地位的适应,全面建设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断努力。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殊为关键的是要有良好的学风作为保障。
  学风即一个学校“学校风气”的简称,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风的直观反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的评价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多项内容综合进行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学生的学风恰是学校方方面面作风的集中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良好的校园学术风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因此,学风建设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要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并以学生的学风变化为根本的检验标准。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
  学风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高等学校能否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试金石。
  一、学风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从现状看,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缺席、迟到现象普遍存在;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玩手机,看电脑,睡觉或窃窃私语;作业不交、不做,质量差,抄袭;不去参加答疑;实验不认真、考试成绩差、作弊;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求知激情,等等。
  分析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很多学生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缺乏远大抱负,在为自己制定人生规划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很多大学生正处在一种对就业恐慌,对学习缺少激情,对生活缺少热情的状态中,其未来发展令人担忧。对于新生来讲,他们刚刚脱离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迫切需要能够释放自己的空间,而看似轻松的大学生活正好能迎合其切实需求。刚开始大学生活时,学生们大多数都不能很快就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至于学习节奏的适应,就显得更加艰难了。这种状态一旦跨度过大,会让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退,注意力分散,原来高中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观念也被弃之脑后,开始忙一些其他事情,不再是学习至上了。
  2)在高中时,学生都一心想能取得好成绩,对于专业的了解研究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于各个专业的知识都十分缺乏,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存在跟风的现象,同时由于受家庭、学校、亲朋好友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甚至是十分厌恶的专业进行学习。从而在专业学习时,排斥心理逐渐产生,再加上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使得大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听讲时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低下。
  3)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显得很迷茫,对于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清晰,致使学习过程中,未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不够,自我约束能力欠缺,自控能力弱,对于学校学习只是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存在“慢慢熬”心理,认为拿到了大毕业证书就是大学生活的终结,是自己学习生涯的结尾,心想今后通过自己的毕业证书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学习的好坏并无太大影响。这样的学习动机致使他们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玩突击,极少数同学甚至选择在考试过程中作弊。
  4)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辅导员的精心指导,很多大学生慢慢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在自我控制、抵抗外界干扰以及独立分析事情方面的能力依旧很弱,社会意识差,心理抗打击的能力薄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亟待加强。有些大学生由于受不良风气和环境影响,终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和外界的娱乐生活中,致使学业荒废,无法继续完成在校学习,误了自己的前途,伤了家人的心。
  二、同济大学学风建设的具体实践
  学风建设始终是育人成败的关键环节。基于学风问题始终存在的实际,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同济大学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并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很早就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学风建设主管校领导和小组成员构成,专门负责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制定各项文件及管理规定,出台了《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同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学术规范相关条款、调查和处理流程、主要负责部门和惩处条款;制定了《同济大学学生考场纪律》、《同济大学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处分条例》、《同济大学评选“优良学风班”实施办法》等,从制度上保障师风学风的营造。
  2)师德师风建设是前提。根据学校出台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建立了以老专家、校领导为主体的学风教风督导队伍,坚持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对新入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主题交流、专题报告,组织“师恩、师爱、师情”演讲比赛,开展“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心中可爱老师”评选等。
  3)班风建设是基础。一是依靠队伍建设抓学风。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单元,学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设置了400多个本科班级,并实施了“学业导师制”,选拔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指导。学校专门制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和《班主任工作手册》等,对班主任进行专门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倡导各学院党政领导参与班级工作,近年来,在全校涌现了一批“院长班主任”、“书记班主任”等班主任代表。
  以学生班级为基本单位,发挥学生干部和学业骨干作用,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学校实施了学生骨干专项培训计划,党、团支书培训计划,培训了一支优秀的班长、团支书队伍。学校同时还建立了班长培训制度,定期举办班长论坛,交流学风班风建设经验,提升班长的执行力、胜任力,促进学风班风建设长效发展。
  二是依靠激励机制促学风。学校设立了学习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100余项,激励学生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覆盖面达到总人数的35%以上。学校设立了“三风”评选小组,每年开展“优良学风班”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50个左右的优良学风班,颁发班级建设奖金及荣誉证书,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宣传和教育活动。
  三是依靠朋辈教育引学风。树立学习典范是引导良好学风的重要方面。学校每年遴选在专业学习、科研探索、班团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报告团”,为广大学生做主题报告,用他们优秀的事迹激励全校同学刻苦学习;学校关注困难学生的成长,开展自立自强的励志教育,每年评选10名励志之星,营造以励志成才为荣的良好校园氛围;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先锋”评选活动,搭建平台展现优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综合风采;学校成立了大学生“诚信社团”,举办各类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教育功能,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各级学生组织还通过签订“诚信倡议书”、举行诚信宣誓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
  四是依靠考风考纪正学风。严正考风考纪是营造良好学风的必然要求。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学风考风规定及违纪处理办法,新生刚入学组织系统学习《学生守则》,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包括考试纪律在内的各项校纪校规;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专门设立了“校纪校规”教育板块,整理汇编《学生违纪警示录》,加强学业违纪的预防教育;期中期末每逢临考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提醒与督促并重,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做出相关处理并开展批评教育。
  经过长期努力,同济大学校风学风建设结出硕果。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已蔚然成风,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获得了各级表彰,包括“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等各级荣誉。学校营造了严谨求实、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校风学风,同学们学习态度积极,普遍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者介绍:
  裴钢,1953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主编。
  裴钢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2011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http://www.gx211.com/news/201443/n3925184092.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