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科技报:高校产业发展活力从何而来

来源:【上海科技报】头版   时间:2014-03-28  浏览:

  同济大学产业工作在2013年交出的是一份惊艳的答卷,资产公司旗下所投资的企业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超过71亿元,同比增加34%,实现利润达到5.65亿元,其中营业总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9家。各项统计数据在上海高校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产业发展活力从何而来?同济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高国武给出的答案是:从发展规律出发,实现产业学科之间的互为支撑、人才的柔性流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最合适的顶层设计方案。
  学科支撑产业 产业反哺学科
  强大学科科研优势是推动同济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目前,同济产业形成了“5+2”的发展格局:五大学科产业板块包括土木建筑咨询服务业板块、节能与环保产业板块、电子信息产业板块、新能源汽车产业板块和生物医药产业板块,两大公共服务平台指的是大学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服务业服务平台。
  高国武告诉记者,借助于同济建筑领域的科研优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规划设计院在市场开拓方面战绩颇佳,在东部市场巩固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院这几年在西南地区承接了大量的项目。规划设计院也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在云南、贵州、青海、甘肃等边远地区的平均中标率达到88%。而在产值增加后,两大企业每年会投入几千万元反哺学科发展,费用投入领域包括师资队伍培训、学生培养、实验室设备更新、对外交流等,形成了一个良性链条,不断创造着双赢的价值。
  人才柔性配置 教学产业两不误
  在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做“轮值总师”,由城规学院的教授轮流担任这一职务,任期1年,职责是解决承接的各大项目中的技术难题。这一机制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教授科研中的成果迅速运用到产业中去,也可以将产业中遇到的问题转到科研工作中加以研究。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样的模式也在运行中,这里有多个“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里集中了学校相关学科的一批顶尖教授,产业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能够得到很好的破解。
  高国武介绍说,与其他高校不同,在同济大学的职工队伍中,一共有3种人才,分别是教学、科研和产业,可以自主进行选择。3种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各不相同,有能力的还可以升格为两栖,甚至三栖人才。而且人才可以进行无缝隙地柔性流动,同济打造的是有多重能力的“双师型队伍”,不同于其他高校完全面向市场的情况,同济的双师型队伍是在校园内部的产业发展中不断培训而成的,他们与学科联系更紧密,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也更准确。
  鼓励学生创业 促进成果转化
  在同济大学产业发展中,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个较快的增长点。截至2013年底,同济大学的创业基金规模达到2380万元,累计受理创业项目323个,95个创业项目已经成立公司。目前,1家企业已经获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支持、7家企业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家企业获得上海科技企业创新奖、12家企业获得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大学生开设公司,将象牙塔中科技成果进行商业转化,已经成为了同济人的一个共识。高国武将大学生创业企业比喻成为突破传统产业局限性,打造未来新兴产业的重要“蓄水池”。他介绍说:“同济大学鼓励大学生创业,还鼓励导师们个人投入资金入股,提高教授们参与产业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其中同化新材料公司的创始人张楠入选‘福布斯中文版2014中国30位以下创业者’榜单,上海同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文标成功入选科技部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本报记者  吴苡婷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40328&nPage=1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