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屋顶绿化总量大概为100公顷,仅占可绿化屋顶5%。而在屋顶绿化发展较好的德国,早在2003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13%。2006年10 月,上海市将屋顶绿化列入《上海市绿化条例》,从法律层面支持屋顶绿化的推广,要求在新的住宅和商务楼规划之初,就做好屋顶绿化设计。为何上海的屋顶绿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呢?
今年暑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7名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对上海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对已有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是推广屋顶绿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建议,建绿和护绿应同步进行。
作为景观学专业学生,林堉卉一直对屋顶绿化领域颇为关注。有一次,他站在图书馆8楼远眺校园,却发现几乎所有建筑屋顶都是灰突突的。城市中其他建筑的屋顶“会呼吸”吗?“呼吸”得顺畅吗?带着这些疑问,林堉卉带领景观学等专业的7名大学生,开展了“撑起建筑绿伞·共创生态城市”暑期实践项目研究。
大学生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公共建筑上建造屋顶绿化并不多见,而且很多已建成的项目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已名存实亡。林堉卉举例说,邮政博物馆的屋顶绿化早在两年前就消失了;豫城时尚商城屋顶花园设施简陋,不仅缺乏垃圾筒、座椅,而且连基本的喷淋装置也缺乏;五角场万达广场虽然在整体绿化规划上做得很好,四幢建筑均有屋顶绿化,都目前情况不佳,其中两幢楼的屋顶遍布杂草,另两幢楼屋顶虽显露花园式设计,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几近荒废。
项目指导教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博士告诉记者,推广屋顶绿化不应只注重于新项目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后期维护,不能一边建绿,一边废绿,可持续地推动屋顶绿化才是发展之道。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30906&n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