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闻晚报】冷泉生物研究可运用于医药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13-07-16  浏览:

  晚报实习生 许兰 报道
  深海虾、深海海百合、毛瓷蟹和碳酸盐岩...,这些公众前所未见的“深海宝贝”,在“蛟龙号”刚刚结束的试验性应用航次过程中得以“公开亮相”,奇特的造型、丰富的姿态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视线。
  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作为蛟龙号搭载的首位“乘客”,得以亲历这次奇妙而有意义的 “深海探险”。蛟龙号完成南海航段任务后回到厦门东渡码头靠港,本报记者于7月12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随“蛟龙号”下潜至1326米
  记者: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蛟龙”号从海底带回来的冷泉生物的照片,感觉非常新奇,请问为什么叫做冷泉生物呢?
  周怀阳: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物中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在海底表面渗漏活动。相对于海底热液喷口,冷泉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故称为“冷泉”。冷泉生物泛指在海底冷泉活动区的生物,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记者:冷泉生物有什么特征?
  周怀阳:最主要的特征是完全依赖于冷泉的那一部分很多都是共生生物,就是那些大生物,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比如贻贝和瓷蟹、特别是贻贝,它跟微生物共生。由于冷泉溢出的流体富含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组分,可给一些化能合成的微生物(细菌和古菌)提供丰富的养分。贻贝则共生利用这种微生物。而在冷泉区生活的生物又不都是共生生物。所以说冷泉生物是一个简单、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记者:冷泉生物包括哪些呢?
  周怀阳:包括一部分利用冷泉生存的共生生物,还有一部分所谓的机会主义者,因为这边有比较多的食物,它们也会过来,包括一部分蟹都是这样。
  记者:您这次跟随蛟龙号下潜到海底多少米?身体有没有不适?
  周怀阳:下潜到了1326米,身体并没有什么不适。
  记者:在冷泉区看到的第一个生物是什么?您认为冷泉区生物里,有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
  周怀阳:在冷泉区第一个看到的是贻贝和瓷蟹,都很漂亮。我个人认为大蜘蛛蟹尤其漂亮。
什么控制冷泉依然是谜
  记者:冷泉生物的生存条件是怎么样的?
  周怀阳:一般性它们生活的海底环境一定要有冷泉冒上来,冒上来的地方在海底是非常局限的,不是说海底到处都有,至于为什么在那个地方冒上来,什么控制着冷泉在哪个地方冒上来,这个现在还处于研究过程中。
  记者:到底哪些生物群是属于冷泉生物,能列举一些么?
  周怀阳: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在墨西哥湾主要就是贻贝和管状蠕虫。
  记者:网上有网友问,这些生物能吃么?
  周怀阳:估计不大可能。
  记者:跟冷泉相对应的是热液,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周怀阳:由冷泉形成的冷泉生物群和由热液形成的热液生物群可以有很多相似的种类。冷泉和热液都提供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组分,一些靠这些组分化能合成的共生微生物(细菌和古菌)是冷泉和热液生物中最基础的生产力。
冷泉生物能窥测海底生物圈
  记者:冷泉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周怀阳:冷泉喷上来或溢出来的甲烷气体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的威力要强,大量甲烷进入大气中会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对气候、全球变化都有影响。除此之外,冷泉活动对滑坡等一些地质灾害也有一定的影响。
  记者:研究冷泉及冷泉生物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周怀阳:在科学研究上,冷泉生物泉是海底底下的生物圈在海底表面的一个窗口,通过研究这些冷泉生物,能够窥测海底底下的生物圈和生物地球化学大概是什么样的。冷泉生物也是一种极端生物,有一些特殊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运用到医药和其他各个方面。此外,冷泉区也是人们寻找海底底下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记者:中国的科学家对冷泉区的研究有多长时间了?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周怀阳:大概有十几年、二十几年。
  记者:中国对冷泉区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周怀阳:我们与这方面的领先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好比说,人家是大人的话,我们可能刚刚学会走路。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7/16/content_1060270.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